怎样消除催吐腮腺肿大,催吐三年的脸型变化( 七 )


女孩并发卵巢炎时 , 有腹痛、腰痛等症状 , 也可能造成不孕症 。 有5~7%的成年女性腮腺炎患者并发卵巢炎 , 引起月经失调、提前闭经 。 许多不孕女子 , 经检查发现卵巢功能障碍、无法正常排卵者 , 其中也有些人曾患过流行性腮腺炎 。
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男女若患了流行性腮腺炎后并发睾丸炎或卵巢炎 , 对于今后生育功能的影响格外大 。 所以青春期患上流行性腮腺炎后 , 更应注意防止睾丸炎或卵巢炎的发生 。

"大嘴巴"的腮腺炎
唾液腺有3对 , 腮腺、舌下腺和颌下腺 , 其中最大的一对是腮腺 。 小儿得了腮腺炎后 , 面部就像打肿脸的胖子 。 因为腮腺位于两侧面颊近耳垂处 , 腮腺炎时肿大的腮腺是以耳垂为中心 , 向周围蔓延 , 故腮腺炎在民间称为"大嘴巴" 。 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 , 病人是传染源 , 飞沫的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 , 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 。 腮腺炎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 , 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 , 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 , 表面发热有角痛 , 张口或咀嚼时局部感到疼痛 。 腮腺肿胀在发病1-3天最明显 , 以后逐渐消退 , 约2周肿胀完全退尽 。 在发病初期的3-5天 , 可有发热、乏力、不愿吃东西等全身症状 。 一旦发现腮腺炎 , 患儿应立即隔离 , 卧床休息 。 饮食宜软、易消化 , 避免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 因为这些食物易剌激唾液腺分泌 , 导致局部疼痛加剧 。 要多饮开水 , 保持口腔清洁 , 也可用复方硼砂溶液漱口 。 肿胀部位可用中药外敷 , 取青黛15克 , 或中成药如意金黄散15克 , 用水调匀即可 。 外敷后可减少局部疼痛 , 帮助消肿 。 同时还可服板蓝根冲剂 。 一旦小儿得了腮腺炎 , 应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后才可入托或上学 , 以免传染给其他小儿 。 由于腮腺炎容易在托幼机构中流行 , 因此若发现患儿 , 应加强晨检工作 , 对可疑患儿有接触的小朋友 , 应观察21天 , 同时预防性口服板蓝根冲剂 。 一般连续3-5天 。 有一点要注意 , 丙种球蛋白对腮腺炎无预防作用 。 流行性腮腺炎(mumps, epidemic parotitis) …… 流行性腮腺炎相当于中医学所称的“痄腮” , 俗称“蛤蟆瘟” , 中医学认为 , 它是由风热时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 临床以发热、耳下疼痛为特征 。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 春季易于流行 。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 但以5-9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 一般预后良好 , 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 , 可见昏迷、抽搐变证 。 青春期后 , 患本病虽不多见 , 但感染后 , 往往出现兼证 , 男性易并发睾丸肿痛 , 女性易并发少腹疼痛 。 现代医学认为 ,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 其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 , 并有波及全身各种组织的倾向 , 大多有发热及轻度不适 , 常见并发症为不同程度的脑膜脑炎 。 病原体: 腮腺炎病毒属粘病毒组 , 核糖核酸(RNA)型 , 存在于患者唾液、血、尿和脑脊液 。 在紫外线照射下迅速死亡 , 乙醇、甲醇液中2-5分钟即被杀死 。 现代医学病理: 病毒通过飞沫传染进入口鼻粘膜 , 经病毒血症定位于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胰腺、性腺等腺体 , 有时侵入神经组织 。 受累组织有非化脓性炎症状为本病的病理特征 , 表现为腺体及周围组织充血 , 肿胀及水肿或有出血点等 。 中医学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 , 本病是由感受风湿邪毒所致 。 邪毒从口鼻而入 , 侵犯少阳胆经 , 热毒蕴结经脉 , 郁结不散 , 气滞血瘀 。 因足少阳之脉起于内眦 , 上抵头角下耳后 , 绕耳而行 , 故见耳下腮部漫肿 , 坚硬作痛 。 因初起邪犯肺胃 , 故伴有恶寒、发热 , 头身疼痛等肺卫失和症状及咽喉疼痛之胃热上冲见证 , 少阳与厥阴相表里 , 足厥阴肝经之脉下绕阴器 , 热毒由少阳传及厥阴 , 则可见睾丸或卵巢肿痛 。 如温毒炽盛 , 窜入营分 , 陷于心包 , 犯胃侵脑 , 则可发生壮热、头痛、呕吐、痉厥、昏谵、肢强等(脑膜炎、脑炎) 。 近年来尚可有气阴耗伤心肾 , 引起心悸 , 胸闷 , 喘促等证(并发心肌炎) 。 但大多数病例病情轻 , 预后良好 。 归纳本病的基本病机依次为:风热上攻 , 阻遏少阳;胆热犯胃 , 气血奎滞;温毒炽盛 , 涉及心肝;气血亏损 , 痰瘀阻留;邪退正虚 , 气阴亏耗等 。 诊断: 1.流行病学:当地有流行 , 并有与病人接触史 , 以冬春季为多见 。 2.临床表现:以耳垂前下方为中心肿胀、发硬与压痛 , 且多为双侧 , 并不成脓 。 部分病例可并发睾丸炎、心肌炎、胰腺炎、脑膜炎等 。 潜伏期:14-24日 , 以17-18日最为多见 。 前驱期:1-2日 , 常有发热、倦怠、肌肉酸痛、食欲减退 , 呕吐 , 头痛、结合膜炎、咽炎等 , 偶可首先出现脑膜刺激征 , 多数患者可无前驱期 , 以耳下部肿、痛为最早症状 。 腮肿期:腮肿一般多为两侧性 , 可先见于一侧 , 1~2日后另一侧亦肿大 , 肿胀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 , 向周围蔓延 , 2~3日达高峰 , 局部疼痛 , 张口或咀嚼时更明显 , 表面灼热 , 颊内腮腺管口可见红肿 , 颌下腺及舌下腺亦先后受累 。 腮腺肿胀4~5日后减退 , 全病程约1~2周 。 3.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或稍减少 , 淋巴相对增加 , 并发睾丸炎、胰腺炎或脑膜脑炎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 血、尿淀粉酶活力增高 , 50%以上有脑脊液细胞轻度增高 。 如有特殊必要可进行血清学(中和抗体 , 补体结合、血凝抑制)检查、灭活病一皮肤试验以及病毒分离而确定诊断 。 4.并发症 脑膜脑炎与睾丸炎较多见 。 鉴别诊断: 1.化脓性腮腺炎:(中医称为发颐)多为一侧 , 红肿疼痛显著 , 成脓后有波动感 , 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增高 , 抗菌剂治疗有效 。 2.颈部、耳前淋巴结炎:非以耳垂为中心 , 呈边缘清楚的硬结 , 压痛显著 , 其附近多有炎症(牙齿、咽峡、耳部疮疡等) 。 3.继发性腮腺肿大:可见于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药物性(碘剂、羟保泰松、异丙肾等) , 多对称 , 柔软 , 无疼痛 。 4.其他:偶或尚须同过敏性腮腺炎、腮腺导管阻塞相鉴别 , 这些均有反复发作史 , 肿消皆速 。 尚有青春期男子有单纯腮肿者 , 但不伴其他症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