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接触隔离的疾病有哪些,隔离种类及措施试题及答案( 八 )


(四)诊断
1、流行病学 易感者(未出过麻疹 , 亦未经自动免疫) , 在病前3~4周内有与麻疹患者接触史 。
2、临床表现 凡有发热 , 上呼吸道炎症、结膜充血、流泪等症状应疑为麻疹 , 如口腔查见麻疹粘膜斑 , 可基本确诊 。 若有典型皮疹 , 退疹后留有色素沉着 , 其它症状相应减轻 , 则诊断更加明确 。

(四)诊断
3、实验室检查 仅用于不典型的疑难病例或久无麻疹地区的首发病例的确诊 。
(1)病毒核酸检测或病毒培养:采早期病人漱口液或鼻、咽拭子 。
(2)血清学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病人血清抗麻疹IgM;以血凝抑制试验 , 中和试验 , 补体结合试验检测麻疹抗体IgG , 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呈4倍升高 , 均有诊断价值 。

鉴别诊断
1、风疹(rubella):多见于幼儿 , 中毒症状及呼吸道炎症轻 , 起病1~2天即出疹 , 为细小稀疏淡红色斑丘疹 , 1~2天退疹 , 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 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是其显著特点 。
2、幼儿急疹(exanthema subitum,roseda infantum):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 , 骤发高热 , 上呼吸道症状轻微 , 患儿精神好 , 高热持续3~5天骤退 , 热退时或退后出疹 , 无色素沉着 , 亦不脱屑 , 是本病的特征 。

鉴别诊断
3、猩红热:前驱期发热 , 咽痛 , 起病1~2天内出疹 , 皮疹为针头大小 , 红色斑点状斑疹或粟粒疹 , 疹间皮肤充血 , 皮肤弥漫性潮红 , 压之退色 , 退疹时脱屑脱皮 ,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
4、肠道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感染常发生皮疹 。 多见于夏秋季 , 出疹前有发热 , 咳嗽、腹泻 , 偶见粘膜斑 , 常伴全身淋巴结肿大 , 皮疹形态不一 , 可反复出现 , 疹退不脱屑 , 无色素沉着 。

(五)治疗
1、一般治疗及护理:
(1)呼吸道隔离 患者应在家隔离、治疗至出疹后5天 。 有并发症患者应住院隔离治疗 , 隔离期延长5天 。
(2)保持室内温暖及空气流通 , 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 水分要充足;保持皮肤及眼、鼻、口、耳的清洁 , 用温热水洗脸 , 生理盐水漱口;用抗生素眼膏或眼药水保护眼睛 , 防止继发感染 。

(五)治疗
2、对症治疗 高热者可用小剂量退热药 , 但体温不得降至39℃以下 , 或适量镇静剂防止惊厥 。 忌用强退热剂及冰水 , 酒精等擦浴 , 以免影响皮疹透发 。 烦躁不安或惊厥者应给复方氯丙嗪、鲁米那、安定等 , 咳嗽重痰多者 , 可服止咳祛痰药 。
3、并发症治疗:肺炎、喉炎等 。

(六)预防
1、管理传染源:对病人应严密隔离 , 对接触者隔离检疫3周;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机构应暂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儿入所 。
2、切断传播途径:病室注意通风换气 , 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医护人员离开病室后应洗手更换外衣或在空气流通处停留20分钟方可接触易感者 。

(六)预防
3、保护易感人群:
(1)自动免疫:麻疹活疫苗的应用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办法 。 按免疫程序对未患过麻疹的8个月以上幼儿接种麻疹疫苗 , 1.5岁及6周岁复种 。 由于注射疫苗后的潜伏期比自然感染潜伏期短(3~11天 , 多数5~8天) , 故易感者在接触病人后2天接种活疫苗 , 仍可预防麻疹发生 , 若于接触2天后接种 , 则预防效果下降 , 但可减轻症状和减少并发症 。
(2)被动免疫:有密切接触史的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儿应采用被动免疫 。 肌注丙种球蛋白0.1~0.2ml/kg , 胎盘球蛋白0.5~1.0ml/kg , 接触后5天内注射者可防止发病 , 6~9天内注射者可减轻症状 , 免疫有效期3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