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丈,中国究竟有多少
【“六尺巷”丈,中国究竟有多少】说起“六尺巷”, 人们会马上想起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 ”
这首诗的作者是位“宰相”——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 桐城人 。 据《桐城县志略》: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姓或叶姓)发生土地纠纷, 涉及有权大户人家的纠纷, 地方官也不好处理, 所以双方的争执一起没有结果 。 于是, 张英的家人便给张宰相写信, 要他出面解决问题 。 张宰相接信后, 寄归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 ”最终, “家人得书, 遂撤让三尺, 吴氏闻之感其义, 亦退让三尺, 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矛盾纠纷和谐解决 。
铜陵城市雕塑
桐城“六尺巷”很有名, 电视、教科书上都有过, 应该是真的 。 但“六尺巷”在中国很多, 据官方媒体消息, 湖南即有, 年代不详 。 据说古代长沙城北的一条小街上, 住着两个做官的大户, 一个是当朝宰相刘阁老, 一个是吏部侍郎李大人 。 李家子女多, 想大兴土木扩大府第, 把院墙砌到了刘府的大门口, 刘家人于是向宰相刘阁老告状 。 刘阁老当即回书一封:“千里来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 ”刘家人读信后, 退三尺再砌 。 李家惭愧不已, 也后退三尺重砌, 从此两家来往密切 。
长沙“六尺巷”与桐城“六尺巷”, 故事基本雷同, 谁是“原创”不能进行时间比较, 所以不好说 。
君子之风
有几处的“六尺巷”, 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非常清楚, 不妨欣赏一下:
仅是清朝, 纪晓岚、胡煦、傅以渐、王杰、何绍基、郑板桥、曾国藩等, 都曾是“六尺巷”的“巷主” 。 据《光山县志》, 理学家胡煦为官时, 家人也与邻居发生房屋地界纠纷, 他就是用张英这样的办法、张英这样的诗平息了邻里纠纷, 故事在其家乡光山县家喻户晓, 但胡煦留下的巷道叫“仁义巷” 。
婚姻礼仪
清朝人这么做, 其实是学明朝的 。 崔桐是明代的“探花”, 做京官时老家的人与邻里发生争地皮纷争, 家人写信给崔桐请求干预, 崔桐给家人回了一首诗:“邻里不和为围墙, 让地三尺也无妨 。 人生早晚一回事, 万贯家产又怎样?”
比崔桐更厉害的是舒芬, 当年的考试成绩是人国第一, 是明朝的“状元” 。 舒芬当官时, 家里的人同样与邻居争地皮, 也找舒芬出面干预, 舒芬也回了一首诗:“千里书来只为墙, 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 ”舒芬留下的巷子, 名叫“让墙巷” 。
明嘉靖年间的吏部尚书郭朴, 家人与邻居争地皮时写信请求“增援”, 寄归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 ”杨翥是明景泰年间的礼部尚书, 据(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载:“杨尚书翥住宅旁地, 为人所占一二尺 。 或以告公, 公作诗云:‘余地无多莫较量, 一条分作两家墙 。 普天之下皆王土, 再过些儿也无妨 。 ’其人愧服 。 ”明正德年间的南京吏部尚书林瀚, 家人与邻居争地皮时也是写信请求“增援”, 林瀚寄回的诗曰:“何事纷争一角墙, 让他几尺也无妨 。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 ”
明代比清代早, 但创造出“六尺巷”的事就谈不上早了 。 据(宋)欧阳修《归田录》:“杨尚书玢致仕归长安, 旧居为邻里侵占 。 子弟欲诣府诉其事, 以状白玢 。 玢批状尾云:‘四邻侵我我从伊, 毕竟须思未有时 。 试上含元殿基望, 西风秋草正离离 。 ’子弟不敢复言 。 ”杨尚书工部尚书杨玢, 是南唐时期的 。
推荐阅读
- “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是几点
- 男人对你有这三个“频繁”,说明他偷偷喜欢着你
- 家庭成员之间,最需要的就是“有爱”的一种感觉
- 一个人真正的本事,其实就是“大智若愚
- “良性位置性眩晕”到底是一种什么病?严重吗?怎么治?
- 50岁后的女性坚持运动锻炼,多做4种“长寿运动”
- 学会留白,波澜不惊、宠辱偕忘
- 挂羊头卖狗肉!起底“干细胞化妆品”
- 聚焦青少年近视 王宁利教授:“双减”落地是最重要的
- 血管这根“橡皮筋”是怎么被人“玩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