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中国人的赏花情趣和花材特点


中国人的赏花情趣和花材特点【【特点】中国人的赏花情趣和花材特点】了解花材的内涵
花开花落的生命现象是植物的自然变化,但也激发人的情感、想像 。 人们为花开而喜,为花落而悲,视花色的鲜丽为美,视花叶的凋破为丑 。 人们常说的“花我相融”,指的就是花与人主观情趣相互融洽 。 当我们赋予它内涵的时候,那么它所强调的是一种意境,而不再单单是表现花材外观的形态美 。 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为花木吟诗作赋,舞文弄墨,借花渲泄情感,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 。 而今,花象征着生活的美好和国家的兴旺,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和享受 。
中国人赏花的情趣
中国人对花的感情源于悠久的历史,深邃的文化 。 人们欣赏它的美丽,歌颂它的品格,赞美它的精神 。 唐代诗人齐己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 明年尤应律,先发映春台 。 ”雪中“一枝开”点出了梅的不凡神韵,从色香着手写梅的幽姿雅韵,用“递”“窥”二字传神 。 李商隐《花下醉》中:“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 ”这是写诗人对花爱怜备至,以至于陶醉其中的诗 。 “流霞”也称美酒,但在这里也可以理解成,因沉迷花事而增添了醉意 。 宋代诗人苏轼在风雾烛月中欣赏海棠的风姿:“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苏轼把海棠比作月下美人,描绘了海棠的娇媚 。 牡丹华贵的仪态也被众人所推崇 。 徐凝为牡丹写下诗句:“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 疑是洛川女神作,千姿万态破朝霞 。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买花》中形容人人争相购牡丹的画面:“家家习以俗,人人迷不悟 。 ”描写洛阳牡丹花人人喜爱,深入千家万户 。 古人赏花赞花的诗句,令人心醉神迷并长传后世 。 现代人赏花爱花之心不亚于前人,如歌曲《红梅赞》,秦牧笔下的《十里花街》,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表达出现代人的爱好情趣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爱花赏花的情趣日益上升,在各大城市有形式各异的花事活动,前去赏花买花的人络绎不绝,哪里有花哪里就充满了生机 。 面对同一种花各人有不一样的感受 。 有人将春天的(碧)桃花作为青春的象征:“春天来了,桃花突然闯过来,粉的,白的,还有血一样红的颜色 。 它们唱啊,笑啊,舒展着身子,千万张脸就是千娇百媚 。 它们漠视那些迟醒的伙伴 。 任自释放着艳丽和鲜活,不管不顾地炫耀着骄傲 。 ”他们把春天里争先恐后开放的桃花比作势不可挡的青春力量,但也有人觉得它们性格太急,把它们比作爱出风头的人 。 而我就觉得绽放的桃花是一种勇敢的美,花儿落了还有叶子,拼尽了娇嫩,留下来的是果子,这是自然界日趋成熟的过程 。 牡丹、玫瑰、郁金香、荷花、兰花、水仙、菊花,美得各有不同 。 有的矜持,有的柔弱,有的高贵,有的娇艳,有的“清露风愁”,有的“艳冠群芳”是花中贵族,它们含蓄、典雅令人神往,让人回味无穷 。 现代人有“触目横斜千万条,赏心只有两三枝”的高雅情趣,渴望生活在姹紫嫣红的花海之中,把花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其实花最迷人之处在于它自身的天趣,而这种情趣,是我们现代人赏花的最高境界 。
中国插花花材选用的特点
注重花品花格的选用古人将花按九品九命排列到七十一种花的品第 。 这是文人将个人的感情寄于花之中 。 《瓶史·使令》中将众多的花分为主和婢:梅以瑞香、山茶为婢;海棠以苹婆林檎、丁香为婢;牡丹以玫瑰蔷薇为婢:芍药以罂粟、蜀葵为婢;石榴以紫薇、大红干叶木槿为婢;莲花以山矾玉簪为婢;蜡梅以水仙为婢 。 古人强调花材之间主次的搭配,将封建社会主婢关系套用于花材之中,我们插花只作为参考和借鉴 。 梅、牡丹、芍药、莲、蜡梅、松、竹、兰、菊等作为品格高的花材,现代人也将这些花材选用在作品中以表现人的精神品格 。 竹青翠挺拔、蓬勃向上,它的品格坚贞、高尚 。 中国人称之为高风亮节的竹君子 。 竹也是我国文明的象征 。 唐代女诗人薛涛在《酬人雨后玩竹》中有赞竹“虚心能自持”,“苍苍劲节奇”的诗句 。 松,雄姿千古,被人称颂为心目中的“英雄”,把它比做人们克服、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因它郁郁葱葱,又把它比喻成永远年轻的形象,因它有耐风雪长青不老的坚强品格 。 梅,素为我国人民喜爱,《潜确类书》中云:“梅有四贵,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合不贵开 。 在选材上我们以老枝怪奇为贵,在姿态上我们以疏影横斜为雅 。 人们赏梅看梅或喜其香,香得清雅;或爱其艳,艳而不妖;或赏其姿,姿态苍雅而清秀 。 梅以傲为美,它傲冰骄雪,面对寒气和冰雾,独自佼佼 。 用梅表现的题材有《傲骨》、《争春》、《清香任晓风》等插花作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