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是咋算的?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 , 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 所谓的“伏天儿” , 就是指农历“三伏天” , 既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 , 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 , 宜伏不宜动 ,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 , 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 , 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 。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 , 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 , 需要查历书计算 , 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 , 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 , 初伏为10天 , 中伏为10天或20天 , 末伏为10天 。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 , 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 , 循环使用 。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 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 , 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 从夏至开始 , 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 , 第3个庚日为初伏 , 第4个庚日为中伏 , 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 , 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 看来 , 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 , 所以 , 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 , 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
三伏天 , 一伏是十天 , 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 。 所以 , 划分三伏天 , 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 , 为第一伏的开始天 。 比如 , 2006年的夏至 , 是西历年的6月21日 , 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 , 28天之后 , 就是第三个庚日 , 所以 , 2006年的7月20日 , 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 , 又是个庚日 , 也就是7月29日 , 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 , 又是一个庚日 , 也就是8月9日 , 就进入了第三伏 。 这就是说 , 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 , 都是很热的 , 特别是第三伏的十天 , 是最热的 。
三伏天是如何计算的?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 , 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 , 需要查历书计算 , 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 , 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 , 初伏为10天 , 中伏为10天或20天 , 末伏为10天 。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 , 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 , 循环使用 。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 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 , 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 从夏至开始 , 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 , 第3个庚日为初伏 , 第4个庚日为中伏 , 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 , 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 看来 , 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 , 所以 , 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 , 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
三伏天怎么算 我国古代习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起来记录年、月、日和时辰 。 天干和地支是我国古代用做记录次序的汉字符号 。 天干一共有10个 , 即我们所熟悉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一共有12个 , 即人们用来记录12属相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把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按顺序一一搭配起来循环使用 , 共可不重复地搭配60对 , 例如甲子、乙丑、丙寅等等 , 最后一对是癸亥 。 然后再从头来 , 循环使用 。 这60对就是人们常说的“六十花甲子”;人们也常用“花甲之年”来形容60岁人的年龄 。
干支记日就是把农历每一天都用干支标注 , 例如今年6月20日
推荐阅读
- 胸部下垂怎么办,胸大下垂严重怎么办啊
- 山药过敏怎么办,山药皮过敏了怎么办
- ofo怎么退押金,忘了ofo押金有没有退
- 皮肤黑怎么变白,皮肤黑怎么办
- 【莲】天南星科观音莲怎么繁殖
- 怎么问女生要照片,撩妹子如何要照片
- 不想让婆婆带孩子怎么办,聪明的女人不让婆婆看孩子
- 你喜欢我吗怎么回答,你爱我吗 怎么回答精辟
- 女人腰酸怎么回事,女生平时腰酸怎么回事
- 画眉鸟洗澡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