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怎么算,2021年三伏天怎么算( 二 )


(农历五月二十五)是“庚辰”日、21日是“辛巳”日等等 。 历法上规定 , 每年夏至日(6月21或22日)开始的第三个庚日出现那天就是初伏开始的日子 。 所谓庚日 , 就是用干支纪日时 , 每逢有庚字出现的日子 , 例如庚子日、庚寅日等等 。 由于天干共10个 , 每隔10天就有会有一个庚日 。 今年6月21日夏至的前一天是庚日(庚辰) , 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庚寅)在6月31日;第二个庚日(庚子)在7月10日;第三个庚日(庚戌)在7月20日 。 确定入伏的日期可用“夏至三庚”的口诀 , 即从夏至这天算起 , 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日期 。 今年就是7月20日这天开始入伏

如果夏至当天就是个庚日 , 那么这年入伏的时间就早 , 例如2000年和2002年就是这种情况 , 在7月11日就入伏了 。 如果赶上夏至的前一天是庚日 , 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离夏至最远 , 那么这年入伏的时间就晚 , 例如2006年和2004年就是这种情况 。
顺便说说每年中伏的天数为何不固定 。 初伏(头伏)的天数是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到第四个庚日这10天;中伏的天数是指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的这段时间(10天或20天) 。 末伏的天数是指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的10天 。 由于天干共10个 , 每隔10天就有一个庚日 , 所以初伏和末伏的时间固定为10天 。 但中伏的时间就不固定了 , 有的年份是10天 , 有的年份是20天 。 因为庚日每10天出现一次 , 而一年为365天或366天 , 不是10的整倍数 , 所以庚日每年出现的日期是不相同的 。 从夏至到立秋这47天内 , 可能有4个庚日 , 也可能有5个庚日 。 如果有4个庚日 , 中伏就是10天;如果有5个庚日 , 则中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 , 经第五个庚日 , 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 , 便为2O天了 。
伏天怎么算 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第4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 , 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 。
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 , 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第4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 , 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 。 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 , 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 。 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 , 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 , 可能是10天 , 也可能是20天 。
三伏饮食文化
俗言道:“寒有三九 , 热有三伏 。 ”每逢三伏 , 古人一方面以清凉饮料避暑 , 另一方面又举行相应的风俗活动 , 如“饮酒避恶”等 。 久而久之 ,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三伏食俗文化 。
我国幅员辽阔 , 不同朝代、各个地区风俗不尽相同 。 诸如北宋夏日节食是“伏日绿荷包子” , “绿荷”即荷叶 , 用荷叶裹包子有清暑的作用 。
浙江台州三伏日 , 老年人有食鸡粥的风俗 , 名为“补阳” 。 概而言之 , 我国三伏食俗的由来与汉代作“伏腊节”有关 , 最初是一种庆农活动 。 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我国食俗文化的丰富多彩 。
以上内容参考:

伏天怎么计算?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 , 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 所谓的“伏天儿” , 就是指农历“三伏天” , 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 , 宜伏不宜动 。 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 , 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 。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 , 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 , 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 。
三伏天 , 一伏是十天 , 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 。 所以 , 划分三伏天 , 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 , 为第一伏的开始天 。 比如 , 2006年的夏至 , 是西历年的6月21日 , 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 , 28天之后 , 就是第三个庚日 , 所以 , 2006年的7月20日 , 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 , 又是个庚日 , 也就是7月29日 , 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 , 又是一个庚日 , 且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