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练好太极拳-詹闲筱 太极拳养生论( 二 )


什么才叫静呢?静;应该是念头不起为静 。 也就是使产生思维活动的大脑神经器官本体 , 松静自然 , 安定自如 。 基本理论不清楚 , 就达不到练拳的效果 。 就此个静字足使人一生用之不尽 , 都虽然说 , 练拳首先要注意心静 。 但是值得研究的是 , 练拳人要用思想意识刻意去记忆动作与要领 , 要用眼晴;看教者在前边的示范而模仿着 , 看自己的肢体动作是否准确 , 还要观看着是否与旁边的人速度相同 , 自已比划快了好调慢一奌 。 练拳人要用耳朵;听着口令 , 听着录音机播放的音乐旋律的伴奏 , 还要想着下一步如何比划 , 注视着;胳膊是否高了、手掌是否低了 , 脚步大、小、快、慢 , 思想又还要去注意更多的要领 , 如需想着;肩松、肘坠 , 塌胯、松腰、顶头 , 圆 , 匀等 , 思想是在三心二意不停的活动着 , 精神不集中地注意着身体的各各部位 , 眼睛与耳朵无休止地关注于外面 , 精神外驰 , 怎不耗神呢!又怎么可能达到静呢?古人有道:视听坐行不必久 , 五劳七伤从此有;人体亦欲得小劳 , 譬如户枢终不朽 。 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养生家、道教理论家陶弘景认为 , “视听勿劳” , 强调人体要有适当的活动 , 人要不留意修养 , 不按养生的法则活动 , 就会“失道丧生” 。 他说:疾之所起 , 自生五劳 , 五劳即用 , 二脏先损 , 心肾受邪 , 腑脏俱病 。 五劳是 , 一是志劳 , 二是思劳 , 三是心劳 , 四是忧劳 , 五是疲劳 。 五劳则生七极;一曰气极 , 二曰血极 , 三曰筋极 , 四曰骨极 , 五曰精极 , 六曰髓极 , 七曰神极 , 七极即为七伤 , 七伤故变为七病 。 多种过极的疲劳必至伤耗身心健康 , 至使久之早夭 。
练习太极拳最重的是“松静”二字 , 它可说是此拳的灵魂 。 松静是內因 , 心如止水不动就是心平气和 。 来件事使你动了心 , 就不得神安气宁 。 松静不是肢体肌肉放松 , 内心烦躁、紧张着、肢体肌肉放松实是假象 , 是表面的事 。 思想不平静 , 肢体肌肉再放松也不自如 。 真正的松静是指精神意识的内在功夫 , 不是肉体的功夫 。 只有思想意识的松静自如 , 才是真自如 , 这才开始松、静、平、安、宁 , 到了松静的高层次状态 。 用意识将肢体肌肉放松 , 这叫装腔做势 。 真正的松静自然是內心世界 , 不是外表做出来的现象 。 有意识进入功态是装相 , 丢掉了本质 。 根源之动是内不是外 , 外是现象 , 内是本质 。 内心是动之因缘 , 外是动之效果 。 例如影视剧中演员 , 表面演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 , 装的再像与真的毕竟两样 。 真的就是真的 , 假的就是假的 , 鱼目不能混珠 。 装腔做势不属自然之真功 , 也不会有真的效果 。 原因是根本不真 , 哪能得出来真效果 , 真功夫 。 心者万法之根本 , 一切诸法唯心所生 , 若能了心 , 则万法俱备;猶如大树 , 所有枝条及诸花果 , 皆悉依根而长 。 栽树者 , 存根而始生发;伐树者 , 去根而必死亡 。 人若了心修道 , 则少力而易成;不了自心而修 , 费功而无益 。 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启用 。 心外别求 , 终无是处 。
所以 , 不明白静功的根本 , 也就不可能达到心静 。 而且恰好相反 , 此拳法反而是要习练的人 , 强淍“用意”导引肢体动作 , 刻意运用细密的心思“用意”去 , 上、下、内、外的全面照顾 , 将抽象的拳理落实在具体的肢体活动拳架里 , 有些人正是因为对“主宰” 没有精研 , 对“用意”和“心静”的认识与理解不透彻 , 拳理不能落实 , 根本没有天人合一的概念 , 更不知入道要旨 。 比划了一辈子 , 也只不过是慢练的太极操而已 , 不是太极拳 。 实乃劳神费力之举 。 《淮南子》中这样说:“夫任耳目以听视者 , 劳形而不明;以知虑为治者 , 苦心而无功” 。 古圣先贤早以印证了 , 耗散精神气血的危害 , 是说倘若人任凭耳目沉迷、执著于声色 , 那就会劳损形窍 , 耗伤气血并使视听迟钝;倘若日日处心积虑、绞尽脑汁地巧思谋策 , 那就将耗散精神而无成无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