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的松和沉 论太极推手

论推手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笔录世间练者,亦不在少数 。 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 。 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 。 推手之时,可以分辨 。 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 。 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受力 。 被跌出者,但觉一动,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矣 。 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 。 此乃真太极也 。 若用力按人推人,虽亦可以制人,将人打出 。 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亦不能干脆 。 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 。 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 。 十三要义作者:郝振铎 ——摘自郝为真秘本一、虚领顶劲 。 虚领非实领也 。 以意达到并非著实用力也 。 顶劲者,神贯于顶也 。 用力则顶必硬,血气不能流通 。 以意达到于顶,头额正直,则精神自能提起 。 而血气亦流畅矣 。 二、涵胸拔背 。 涵胸者,胸要内含,便气往下沉也 。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往上提,脚跟易浮,且易被攻击之 。 拔背者,气贴于背,使脊骨如张弓也 。 能涵胸则能拔背 。 则能力由脊发也 。 三、松腰胯动膝活 。 太极拳之动作,主宰于腰,凡上下前后左右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 。 能松腰然后转动灵活,所谓腰似车轴也 。 松腰重心则下沉,下盘乃稳固也 。 胯不动则腰不灵,膝不活则足不轻 。 言卫生则气血淤滞,言御敌,则身足转动迟钝 。 四、气沉丹田 。 丹田小腹也,道家名为丹田 。 其位置在人体中部,若涵胸松腰,使横膈膜下压,则气蓄于此,则重心得中,精力团结,为时既久,金丹既蓄于此,道家所谓之丹田也 。 且横膈膜下压,则肺部往下伸张,呼吸和顺,气血自然流畅于全体,大有裨益也 。 五、尾闾中正上提 。 尾闾者脊尾骨也 。 涵胸拔背,使横膈膜下压,自然气蓄丹田,然必尾闾中正上提,而后蓄气乃结实也 。 又将全身重量由左腿移压右腿,或由右腿移压左腿 。 往前挪后时必须尾闾中正上提,庶重量容易转移,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 六、沉肩坠肘 。 沉肩者,肩松开下沉也 。 坠肘者肘往下垂也 。 筋若悬直,则肩不能沉,两肩提起,则气亦随上 。 全身皆轻浮,而发出力,仅为两臂之力,非内劲也 。 七、腿忌双重 。 太极拳处处皆分阴阳 。 即处处皆分虚实,如体重寄于右腿,则右腿实,而左腿虚 。 体重寄于左腿,则左腿实,而右腿虚 。 虚实分清,而后转动轻灵,变化容易,腿若双重则虚实不分,迈步重滞,倘被人牵动一腿,全身倾倒矣 。 八、两足落轻 。 两足落重则全身被震动,血脉偾张 。 且脑部受震动之刺激,脑神经不能静,精神逐因而散乱 。 故曰落足如落叶,其轻也 。 九、用意不用力 。 人身有一部分用力,其用力之部分,则肌肉紧张,盖气血凝聚于其间也 。 气血凝聚其间,则此间气血不流通矣 。 用意不用力者,全身松开,不用拙力,意到则气行,气行血活 。 气血流畅,逐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又不用力,则气不外浮,血往内运,久习之,收敛入骨 。 骨髓充实,自得真正内劲 。 十、上下相随 。 足动、腰动、手动、眼神亦随之动,谓之上下相随,总须完整一气 。 十一、内外相合 。 太极拳之主旨,在于以神运体,以体养神,神在内,体在外,必内外相合,始能内外兼修 。 若神与体逴 。 失其旨也 。 十二、绵绵不断 。 绵绵不断者,即天行健,自强不息之义也 。 断则息矣,且断续之际,力不贯串,最易为人所乘,绵绵不断,自然无懈可击也 。 十三、动中求静 。 儒释道三教,有静坐之法,皆静中求动也 。 惟身体静而后知血脉之动是否合度,思想之动是否合理也 。 太极拳则动中求静焉 。 随身体手足之动注其目光于一点,循环不已,使之无暇他顾,精神自然而静,静则不散不乱,常守其规 。 习惯成自然,若遇外悔之来,虽目不及见,身不及触,精神早已感觉,即能自救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