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与中医有什么关系? 历代名医是如何看待气功的?

汉唐年间,气功在医务界颇为盛行 。 当时的名医如华佗、葛洪、陶弘景、巢元方、孙思邈等都是精于气功的大师 。 他们在气功健身的实践和文献的整理上都有重大的贡献 。
宋、辽、金、元四朝,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百病丛生,急需解决疾病的治疗是当时医学界面临的最迫切问题 。 所以,气功虽已不象汉唐时期那么盛行,但并没有被排斥在医界正宗之外 。 金元时期医学界四大名医之一、寒凉派代表人刘完素在他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就有气功养生的记载:“吹嘘呼吸,吐故呐新……此皆修真之要也” 。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也认为:“夜半收心静坐少时,此生发周身血气之大要也” 。 他还主张“安于淡泊,少思寡顾 。 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 。 另外,攻下派的张子和也将导引吐呐列为治病方法之一 。
明至清末,气功在医学界更受重视,气功养生的著述也较多 。 明代名医张景岳在《类经》一书里,对气功有正确的评价,并且涉及了气功和药物的长短所在 。 他说:“……虽轩歧之教,初未尝废恬淡虚无,呼吸精气之说,然而缓急之宜,各有所用,若于无事之时,因其固有而存之养之,亦是为却病延年之助,此修养之道,而能及其妙者,固不可不知也 。 至于疾病既成,营卫既乱,欲舍医药,而望其可除,无可复,则无是理也” 。 对气功的具体做法,张氏认为“其下乎功夫惟《蒋氏调气篇》、《苏氏养生诀》、《李真人长生十六诀》皆得其法,足为入门之阶 。 ”
宋代的《圣济总录》载有“以意气攻病法”,曰:“其有宿患,但用意并气,法之患处,不过三五日,必愈 。 若四肢有患,亦可想气以攻之,其病随散 。 ”这种疗法,清代医家称为“运气法” 。 清代名医张志聪对“运气法”深有体验,他曾用此法攻除自身的痈毒 。
此外,明清医家如李士材、龚廷贤、龚居中、李时珍、沈金螯等对气功疗法均有论述,不胜枚举 。
【气功与中医有什么关系? 历代名医是如何看待气功的?】
气功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在2000多年前成书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对气功锻炼的方法、理论和治疗效果等内容,都有记载 。 在《素问》的八十一篇中,就有十几篇直接或间接地谈到有关气功方面的内容 。 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气功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医疗保健方法 。
从中医发展史上看,我国历代医家对气功都很重视 。 不仅在著作中有对气功的论述,而且许多名医本人也是气功实践家 。 如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名著《金匮要略》一书中说:“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呐,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 这里所说的“导引吐呐”就是气功的一种方法 。 著名的“五禽戏”,相传就是汉代名医华佗所创,流传到今天仍被气功爱好者所喜爱 。 其后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南北朝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王焘所著《外台秘要》、宋代《圣济总录》以及金元四大家的著作中都有气功方面的论述 。 在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所著《奇经八脉考》中指出:“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 。 意思是说,在练某种静功的过程中能够觉察出人体的经络变化 。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和吴鞠通,都有气功的实践和论述 。 近代名医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有专论气功的章节,并指出学医者应参以静坐 。 从以上提及的名医和论著与气功的关系,即可知气功养生学历史之悠久,又可见气功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