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入静? 意守丹田是怎么回事?

意守丹田是怎么回事?
丹田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 , 现在已被各派广为引用 。 《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 , 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 , 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 , 上丹田;心为绛火 , 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 。 下丹田 , 藏精之府也;中丹田 , 藏气之府也;上丹田 , 藏神之府也” 。 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 , 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 , 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 , 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
我们知道 , 意守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帮助意识进入入静状态 , 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意识能动性 , 主动感知和调整自身功能活动 , 来达到良好效果的练功方法与过程 。 意守丹田 , 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并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练功方法 , 是众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种 。 更确切地讲 , 这种方法属于意守自身部位类中的意守穴位法 。 但实际练功时 , 人们是无法将意念仅仅守在一个穴位上 , 只能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个范围内 。 因此 , 将丹田理解为这样一个范围更合适些 。
人身虽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说 , 但实际练功时 , 除特殊情况之外 , 一般所说意守丹田 , 都是指意守下丹田 。 古人认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 。 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 , 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 , 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 。 当然 , 从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观点看 , 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并未发现有特殊的形态和功能 。 但是 , 通过意守丹田来促进练功人的意识达到入静状态 , 取得疗效 , 则早已被实践所证实 。 其中的机理 , 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揭示 。

怎样才能入静?
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来看 , 各种内外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都可经脑干网状结构等组成的非特异投射系统弥散地传导到大脑皮层 , 引起广泛的兴奋 , 起到维持清醒的作用 。 所以各种具有阻断这一神经冲动传导的措施 , 都有促进入静的作用 。
从接受外部刺激产生外部感觉的环节来讲 , 这些感觉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 , 其中 80%以上的感觉信息来自视觉和听觉 。 因此可以通过轻闭双眼以及选择安静的环境练功等措施来阻断视觉、听觉刺激 , 减弱神经冲动帮助入静 。 当然 , 对于那些有益于入静的良性视觉、听觉刺激 , 仍可保留和利用 , 如悦耳的轻音乐、悦目的君子兰花等 。
其次是采取阻断机体内部刺激的措施 。 这类措施可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主动地放松肌肉 , 这样可以减少因肌肉紧张引起的肌梭向中枢传导的神经冲动 。 一般来说 , 卧式静功最能达到放松肌肉的效果 。 因此初学者可以先练卧式静功 。 但是初学者由于自控能力差 , 在躺着练静功时很容易进入睡眠状态 , 所以也需经过一段时间锻炼 , 才能恰到好处地将意识保持在不同于清醒与睡眠的气功入静状态 。
另一方面是调整好练功时的精神状态:
首先要避免情绪激动 , 当情绪激动时练功是无法入静的 。
其次是避免主观上急于求成 , 一味想放松入静 , 反致精神紧张 , 有碍入静 。
除上述两种应避免的精神状态外 , 还有三种良性精神状态调节手段可以被利用来帮助入静:
其一是练功时要保持心情舒畅 。
其二是练功时要采用合适的意守方法 。 意守的方法很多 , 可以只选一种 , 也可以选用多种依次进行 。 不论是选用一种还是多种 , 都要做到“似有意 , 似无意” , “勿忘勿助”、“勿贪勿求” 。 而急于求成 , 用意过强 , 在气功中称之为“着意” , 则是入静的重要障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