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养花的古代诗人( 五 )


日丽参差影 , 风传轻重香 。 会须君子折 , 佩里作芬芳 。 ”
唐代诗人王维养兰成癖 , 并且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 《汗漫录》说:“王维以黄磁斗贮兰蕙 , 养以绮石 , 累年弥盛” 。 开创了瓷盆养兰先例 。
唐代诗人杜牧喜爱兰花 , 相传他花不少银两养植兰花 , 建有相当规模的兰圃 , 在当时写了不少咏兰佳作 , 苏辙《次韵答人幽兰》诗云:“兰花耿耿意羞春 , 纫佩何人香满身 。 一寸芳心须自保 , 长松百尺有为新” , 咏兰诗中寄托自己的理想 。
而苏轼的咏兰诗则构思新颖:“春兰如美人 , 不采羞自献 。 时闻风露香 , 篷艾深不见” , 把春兰比喻成一位清高的美人 , 在山谷不断散发清香 , 流露诗人追求高洁的心态 。
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擅于盆栽兰花 , 发明沙石养兰法 , 他说:“兰蕙丛出 , 莳以沙石则茂 , 沃以汤茗则芳” 。 他的《幽芳亭》首先对兰蕙作了分类:“一干一花 , 香有余者;一干五七花 , 香不足者蕙”他所称的"蕙"也为当代植物界所采用 。
宋代哲学家、诗人朱熹酷爱兰花 , 他写过不少咏兰诗 , 其《秋兰》诗去:“秋兰递初馥 , 芳意满冲襟 。 想子空斋里 , 凄凉楚客心” , 又在《兰》诗中咏道:“漫种秋兰四五茎 , 疏帘底事太关情 。
可能不作凉风计 , 护得幽香到晚清” 。 他长期养兰对兰花很有研究 , 他在《楚辞辨证》中说:“大抵古之所谓香草 , 必其花叶皆香而燥湿不变 , 故可刈而为佩 。
若今之所谓兰蕙 , 则其花香 , 而叶乃无气;其气虽美 , 而质弱易萎 , 皆非可刈而佩者也” , 并作诗日:“今花得古名 , 旖旎香更好” , 作为不谙植物的文人 , 能得出这样结论 , 的确难能可贵 。 宋末元初诗圣人郑思肖 , 也是一位画兰名家 , 他自号所南翁 , 画兰以无根无土抗议元朝入侵 , 南宋灭亡时他年仅38岁 , 不仕于元朝 , 隐居苏州 。
他的一幅传世画《春兰图》(1306年 , 目前藏于日本大阪巾立美术馆)上有一首诗:“向来俯首问羲皇 , 汝是何人到此乡 。 未有画前开鼻孔 , 满天浮动古馨香” , 这一切使他深受后人敬仰 。
元代则大画家之一的倪瓒 , 写有《题郑所南》极有影响 , 有诗为证:“密蕙媚幽圃” 。 唐末八大家中的“二苏”也是兰花爱好者 , 兄弟诗:“秋风兰蕙化为茅 , 南国凄凉气已消 。
只有所南心不改 , 泪泉和墨写《离骚》” , 借咏兰赞颂郑思肖坚贞不屈精神 。 近代大画家吴昌硕在一幅兰花画中也题有一首赞扬郑思肖的诗:“怪石与丛棘 , 留之伴香祖 。
可叹所南翁 , 画兰不画土” 。 清代诗人 , 书画家郑板桥是历史上有名的兰痴 , “自谓平生惟兰与竹为吾友也” 。
他在《种兰》一文说:“余种兰数十盆 , 三春告莫 , 皆有憔悴思归之色 。 因移植于太湖石、黄石之间 , 山水之阴 , 石之缝 , 既已避日 , 又就燥 , 对吾堂亦各有本性 。
赠以诗日:‘兰草本是山中草 , 还向山中种此花 。 尘世纷纷植盆盎 , 不如留与伴烟霞’ 。
7.喜欢梅花的古代诗人有那些林逋 关于“梅妻鹤子”佳话的传说 凡梅界人士都知道杭州有许多赏梅胜地 , 而且知道杭州西湖的小孤山有许多梅花 , 那里有放鹤亭及林和靖先生墓 , 北宋时代的著名诗人林逋(即林和靖)就长眠在那里 。
当年他在此植梅 , 写过不少咏梅佳句 , 还因“梅妻鹤子”的佳话传说而闻名古今 。 据史料记载 , 林逋(公元967~1024)字君复 , 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 出生于儒学世家 , 是北宋时代诗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