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知识|登鹳雀楼是谁写的,登黄鹤楼是唐代谁写的


登鹳雀楼是谁写的诗句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注释:此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写出了登高远望的襟怀 。 向西远看,夕阳贴着高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向大海 。 要想看到千里之远,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 。 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成为不朽的名句 。

王之涣 (698-742),字季凌,唐代诗人 。 盛唐时期有一批诗人,善于描写塞外风光和征战生活,称为“边塞诗派”,王之涣是其中的一位 。

①鹳雀楼――旧址原山西省永济县西黄河中一座土山上,楼有三层,唐代为游览胜地,宋朝以后随土山被河水冲没 。

②依山——缓缓向山贴近 。

③欲穷——想要用尽,含有假设的意思 。

④千里目——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视力 。

⑤更——再,继续 。

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眺望远远近近的山川景色 。

扶栏西望 。 一轮白日正巾近山梁,徐徐下落,下落,终于隐身到西山背后去了;脚底下的黄河流水,波涛滚滚,哆嗦远去,远去,为投入大海的怀抱而奔腾不息 。 多么雄浑的景象,多么壮阔的大自然!

但是诗人知道,大自然实在太大,自己的眼界还很狭小,要想进一步地开阔视野,眺望那更远更壮观的世界,还需要登上更高的地点 。 而自己,就连这共有三层的鹳雀也还没登上最高层呢!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诗人登楼过程中的具体感受,但它给予我们的启示却深刻得多 。 站得愈高,看得愈远,人生也是这样 。 只有不断攀登,不断进取,不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在思想上达到愈来愈高的境界,在事业上取得愈来愈高的成就 。 人生就像登楼,这不是很有教益的生活哲理吗?

这是一首五绝(五言绝句)前两句写景,景中含情;后两句抒情,情中见理 。 短短二十个字,有景,有情,有理,结合得又是这样自然、完美,在艺术上真可说是“炉火纯青”了 。
登鹳雀楼 是谁写的 【历史地理知识|登鹳雀楼是谁写的,登黄鹤楼是唐代谁写的】原诗内容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出自《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
翻译: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 。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 ”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 。

登鹳雀楼谁写的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

登鹳雀楼
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