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
登鹳雀楼是谁写的? 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
2.白日:太阳 。
3.依:依傍 。
4.尽:消失 。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
5.穷:尽,使达到极点 。
6.千里目:眼界宽阔 。
7.更:替、换 。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
《登鹳雀楼》赏析
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 至于“黄河” 。 当然也是写实 。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 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 。 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
登鹳雀楼是谁写的诗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登鹳雀楼》作者是谁,哪个朝代人? 登鹳雀楼作者:
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
登鹳雀楼的内容是什么?作者是谁?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一作朱斌诗)创作的一首诗 。
推荐阅读
- 历史地理知识|儿童游乐场设备有哪些,曲周儿童游乐场在哪里
- 历史地理知识|乳腺增生症状有哪些,乳腺增生一般疼在哪里
- 历史地理知识|深圳有哪些景点,深圳西丽玻璃桥在哪里
- 历史地理知识|整形医院有哪些,正规的整形医院在哪里
- 历史地理知识|如何考会计证资格证,考初级会计资格证在哪里报名
- 历史地理知识|海尔电视如何投屏,海尔电视投屏在哪里找
- 历史地理知识|如何增加月经量,月经排不出去的毒素在哪里
- 健康知识|退奶的食物有哪些,回奶食物排行榜10强
- 健康知识|哺乳期哪些东西不能吃,7种胀气食物妈妈不能吃
- 健康知识|脂溶性维生素有哪些,含脂溶性维生素的食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