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推行设计下乡 让"灰头土脸"变成"山水家园"

本文转自:人民网重庆频道
重庆推行设计下乡 让"灰头土脸"变成"山水家园"
杨家槽新风貌 。 渝北区洛碛镇供图
“现在我们的房子 , 可是设计师们量身打造的 。 ”如今 , 居住在重庆市渝北区洛碛镇大天池村杨家槽的村民们逢人便开心介绍道 。
近年来 , 重庆市持续推进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三师一家”下乡服务乡村建设 ,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
由此 , 一批批“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不断上新 。
阡陌交通 , 良田广阔 , 古树、古井、石砌房……位于洛碛镇大天池村的杨家槽 , 是重庆市首批传统村落之一 , 这里的房屋大多修建于清末 , 保持了传统巴渝民居的特点 。
“在开展设计下乡工作之前 , 这里面临着人口衰减、环境脏乱、聚落形态离散等问题 。 ”渝北区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 为使“原态保护”与“活态开发”相结合 , 2019年 , 洛碛镇与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签订技术服务协议 , 共同打造“意想不到、喜出望外、流连忘返”的新农村风貌 。
“许多村落房屋断壁残垣 , 房堵窗、户封门 。 如何将原有落差较大的地势与聚居、散居相结合 , 让翻新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原有风貌’……”负责杨家槽设计工作的重庆大学教授胡斌 , 回忆起初进村落时的感受依然印象深刻 。
开建后 , 杨家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废弃的猪圈被改造为乡村“会客厅”;浑浊的池塘被翻新 , 种上了荷花 , 修建了观景台;太阳能路灯、石板路、通讯基站等基础设施让村民们的生活更方便 。
“以前的房子都很破旧 , 基本只有老人才会留在村子里 。 ”村民杨礼忠看着现在排列整齐而又干净的屋子露出灿烂的笑脸 , “现在基础设施越来越好 , 环境也提升了 , 孩子们经常回来 , 还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参观旅游!”
现如今 , 杨家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 , 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设计下乡”行动中村庄设计的典型案例 , 同时 , 还是全国首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培训基地 。
重庆推行设计下乡 让"灰头土脸"变成"山水家园"
杨家槽新风貌 。 渝北区洛碛镇供图
在距离杨家槽不远的大盛镇青龙村太和场 , 新村一改往日的“灰头土脸” , 摇身一变成如今的“山水家园” 。 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皆焕发着勃勃生机 , 显示着生态宜居乡村的新轮廓 。 “原本这里的土墙房屋简陋、潮湿 , 有些房屋木梁仅靠木棍支撑 。 ”为了解决住房安全问题 , 同时让翻新后的房屋尽可能满足村民们原有的生活节奏 , 渝北区住房城乡建委工作人员与设计师们商议 , 决定安排设计师定期进村 , 与施工人员共同探讨施工方法 , 保证施工效果 。
“进村期间 , 我们的设计团队与太和场的村民们同吃同住 , 随时随地沟通、交流 。 ”负责太和场整治项目的设计师柴正介绍 , 翻新后的川东民居 , 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 , 不仅在建筑平面布局中满足了乡村生活功能 , 同时也在建筑外观上塑造了富有乡村文化的建筑形象 。
“不光如此 , 现在我们每户房屋前庭还设计了‘种菜园’ , 大家能保留种菜的习惯 。 ”太和场村民李光鑫笑呵呵地说 , “以前这些事情我们想都不敢想 , 现在既有‘小洋房’ , 还有‘小菜园’ , 真要感谢政府让我们过上好日子 。 ”
修缮房屋只是第一步 , 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村落持续发展 。 在项目建设完成后 , 设计团队也会不定期进行回访 , 为村民们“答疑解难” , 同时深入挖掘利用田园农耕文化和传统居民特色 , 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 将绿水青山转换为发展资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