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的意思 悲观人生的积极意义


在人类历史上, 有那么一些人, 他们人生的经历不同, 但确有一个共同点:悲观人生 。 悲观人生不是悲剧人生, 他们对人生感到悲观, 但又积极探询悲观的根源和出路, 在悲观人生的道路上寻觅解脱的方法, 用思想、用哲学诠释悲观主义 。
悲观主义者的哲学基础是对人生的态度, 基于他们对人类欲望无止境的现象探索, 对人生悲观的认识和观点走入极端, 因而在他们的眼中, 人生就只有痛苦与磨难 。 当然, 这些秉持悲观主义倾向的哲人并不是以遁世的态度逃避苦难, 而是在思想上积极寻求其根源和出路, 为受难者指明方向, 教化脱离苦海的心结, 点化面对苦难的, 度化人生悲观的 。
释迦牟尼是人类历史上对人生最悲观的人, 也是脱离悲观人生最成功的人 。 一个在悲观的人生道路上苦苦探询的人, 他最终成为佛教的创立者, 被后人誉为佛祖 。 释迦牟尼生活在帝王之家, 豪华的生活并没有给他带来喜悦和幸福, 他看到病人和老者以及死亡的人, 对人生感到悲观, 厌倦皇宫生活, 通过对死亡的思索, 摆脱了尘世的欲望, 成了拯救那些在苦海中挣扎的人的“救世主” 。
对人生现象的深刻观察与反思, 把人生的一切都看成是苦, 这是他创立佛教的理论根本 。 基于对生命痛苦现象的直观, 释迦牟尼才开始了对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以及人类精神解脱方面的痛苦思考并最终创立佛教 。 “苦谛”是佛教对世俗人生价值的基本判断, 认为世俗的一切都是变动不居的, 没有常驻不变的本性, 这也就是佛教所谓的“无常”, 这其实只是客观的发展说明 。 释迦牟尼却认为众生为无常患累所逼迫, 不能自我主宰, 因而必然造成心理上的压抑和痛苦, 佛教的全部理论都是讲人生的痛苦与解脱, 它最终以生死轮回追求来世幸福, 达到了对人生痛苦一种精神的解脱, 但佛教在本质上却是彻底否定了生命存在的价值, 因而佛教在根本上是极端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
叔本华注定了是一个悲观人生的哲学家 。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具有更深刻的哲学基础, 他从“我欲故我在”这一“秘密入口”开始哲学思考, 认为自己揭开了遮蔽世界本质的“摩耶之幕” 。 唯意志论定义的人生本质, 就是一股盲目追求生存的意志, 而追求就意味着痛苦, 所以人生是毫无存在价值的一场悲剧!我们且来看看叔本华眼中的世界:意志不断地挣扎以求获得自身的满足, 而这种挣扎又总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 因而永无休止、走向无穷 。 痛苦是关于世界本质的唯一体验, 这个世界, “没有哪儿有一个目标, 没有哪儿有最后的满足, 没有哪儿有一个休息之处 。 ”有的只是无尽的痛苦 。 欲望是盲目的, 永远无法最后满足, 一个愿望得到满足, 另一愿望就生出来, “一切都未定在天, 只有需要和困乏是肯定的 。 ”因而整个人生充满着维护生存的忧虑和沉重 。 不仅如此, 人一生还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危险, 有来自他人的, 有来自自然的, 有来自命运的等等 。
“欲求和挣扎是全部人的本质, 而欲求的基地是需要, 缺陷也就是痛苦, 所以人生来就是痛苦的, 由于他的本质就落在痛苦的手里, 有欲求是痛苦, 一旦欲求得到满足, 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 因而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不可忍受的重负, 人生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 。 ”人生的痛苦无法清除, 一切企图清除痛苦的努力, 只是改变着痛苦的形态 。 人的欲求是无止境的, 意志挣扎本身也就走向无穷 。 当给自身造成巨大痛苦的压力或危险暂时排除, 幸福和轻松的感觉仍然没有持久, 生活中随之而涌起诸多细微的、和以前的压力不同的烦恼和压力, 会再次引发你尖锐的痛苦, 这种痛苦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丝毫不比前者逊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