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 注意反流性食管炎的疾病预防


消化疾病专家分析说, 反流性食管炎的病理生理学原因为:①脂肪的摄入量过多, 身体肥胖;②高龄、驼背、食道裂孔疝和黏膜抵抗性减弱;③食道下端括约肌松弛, 而这与植物神经功能、胃泌素等内分泌物质及一氧化氮等在体内的状态有关;④胃及十二指肠运动功能障碍;⑤幽门螺杆菌感染 。 该病大多数缓慢发病, 开始症状不明显, 持续数月或多年才就诊 。 突然发病者多与情绪紧张有关 。 主要症状为吞咽困难、反胃和胸痛 。
一、吞咽困难是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 诱发因素为情绪紧张、进食过快或冷、热饮等 。 患者常感进食后胸骨下部有食物黏附感或阻塞感, 可持续多年不被患者注意 。 疾病进一步发展, 患者感觉食物不能咽下, 并阻塞在胸骨下端部位 。 病人常常设法解除吞咽困难如大量饮水, 或改站立位, 进餐时不断用力咽空气、深呼吸 。
二、反胃, 夜间反流 大约有50%~90%的患者发生反胃, 较咽下困难发生晚些 。 随着疾病进展, 吞咽困难加重, 食管进一步扩张, 在进餐中或餐后出现反胃现象, 开始多为当餐或当日进食的食物, 常混有大量唾液和黏液样分泌物 。 疾病晚期, 由于食管高度扩张, 容量增加, 可滞留更多的食物, 反胃次数相对减少, 返出的内容物甚至是2~3天以前进食的已腐烂变质的食物, 带有臭味 。 夜间入睡后也常有食管内容物返出, 称夜间反流 。
三、胸部疼痛 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胸痛称非心原性胸痛, 发生率为13%~90% 。 位于胸骨后、剑突下或胸骨下端, 可放射至肩、颈部或心前区 。 疼痛性质不一, 针刺样或灼烧样痛, 隐痛或剧烈的压挤样痛 。 大多数发生在进食时, 也可自发性疼痛, 口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与心绞痛发作相似, 两者应当慎重鉴别 。
反流性食管炎的防治措施
定时进餐 每日3餐应固定时间进食 。 不宜太晚进食夜餐, 进餐后至少3小时方能上床睡觉 。
控制饮食 尽量少吃含有脂肪、巧克力等的食物, 因为这些食物有损于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功能 。 例如, 脂肪可促进胰泌素和胆囊收缩素的释放, 从而导致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的减低 。 柠檬汁、番茄汁等酸性饮料也可加重胃部灼热感, 而且对食管黏膜上皮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
减轻体重 身体过于肥胖者, 由于腹腔内压力增加, 易导致食物逆向流动 。 因此, 肥胖者应设法减轻体重, 避免弯腰、下蹲等增加腹内压力的运动 。
抬高床头 最近有医学家采用pH监测技术, 发现抬高床头可明显减少食管内的酸接触, 但至少抬高15厘米, 单纯增高枕头的高度反而会加重反流的症状 。 有人认为, 抬高床头最好使用木板, 也可在弹簧床上加垫泡沫橡胶制的三角形支撑物 。
慎用药物 很多研究表明, 不少药物可降低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压力, 导致抗反流屏障功能的损害 。 这些药物主要包括茶碱、异丙基肾上腺素、多巴胺、度冷丁、安定等 。
戒烟限酒 吸烟能明显降低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压力 。 20多分钟吸2支烟可使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压力降低50% 。 这种下降在吸烟开始2~3分钟即发生, 而且吸完后其压力仍在低水平 。 这可能与烟草中的尼古丁阻断乙酰胆碱能神经的控制机理有关 。 酒精、咖啡、浓茶等对反流性食管炎无益, 应避免或减少饮用 。
内科治疗 轻症病例注意调整饮食习惯, 少量多餐, 细嚼慢咽, 进软质食物为宜 。 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胃动力药物, 如吗丁啉、西沙必利等, 应用抗酸或抑酸药物, 如胃得宁、胃舒平、雷尼替丁、洛赛克等 。 晚期患者, 由于食管高度扩张潴留物较多时, 可禁食或抽吸使食管排空, 通过静脉输液给予足够的热能和液体, 并注意纠正全身营养不良状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