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部分 , 要研究太极拳文化就离不开对道家思想的研究 。 中国武术产生和发展的环境极其复杂 ,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 吸收和交融其他形式的文化也是在所难免的 , 因此 , 中国武术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武术形式和不同的武术文化内涵 。 其中太极拳可称是道家文化与武术的完美结合 。 太极拳蕴含了丰富的道家思想 , 太极拳从道家思想中引申出“动静”、“刚柔”、“进退”、“虚实”、“攻防”等对立统一的多种运动形式 。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文雅、用意不用力的运动项目 , 它强调中庸、宁静致远 , 提倡阴阳互补、刚柔相济 , 在攻防原则中则强调“彼不动 , 我不动;彼微动 , 我先动” , 讲究后发制人 , 不以力胜 , 讲究巧取 。 道家思想融入到太极拳中 , 形成了太极拳独特的战略战术思想 。
一、道家思想对太极拳技击特点的影响
太极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 其认识论、方法论与道家思想有着直接联系 , 在其发展中形成了“以静制动 , 动静自如”、“以柔克刚 , 刚柔相济”、“后发先至 , 崇下尚退”的技击特点 。 道家思想被认为是太极拳文化的理论基础之一 。
哲学家认为 , 事物不仅是对立的统一的 , 而且是逐步地向其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的 。 这是自然法则 , 亦是老子人观“法自然”的哲学回应 。 “正复为奇 , 善复为妖” , “祸兮福所倚 , 福兮祸所伏” 。 老子认为 , 正阵可以转化为奇阵 , 善良可以转化为妖孽 , 祸中伴随着福的征兆 , 福里潜伏着祸的根苗 。 根据这一转化规律 , 老子提出了“反者道之动 , 弱者道之用”的观点 , 意思是说 , 道的运动是“反” , 事物总是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的 。 事物强大了自然就会衰老 , 有意造成事物的强大是违反道的原则的 。 老子认为 , 在自然界 , 新生事物总是柔弱的 , 而柔弱的新生事物总是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 , 所以柔弱是生的自然法则 。
这种守柔处雌、崇弱尚下的观念对太极拳拳理与技击理论的影响是极大的 , 由此 , 它形成了“以静制动 , 动静自如”、“以柔克刚 , 刚柔相济”、“后发先至 , 崇下尚退”的技击特点 。
1?郾以柔克刚、刚柔相济
老子说:“天下莫柔于水 ,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 ”(《老子·十八章》)由此可见 , 老子的思想是尚柔的 , 他认为“柔胜刚 , 弱胜强” , 因此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 , 弱者道之用” 。 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 世间所有事物都会向自己的对立面发展变化 。 因此的一定的时期内 , 柔弱的东西总会变得刚强 , 而刚强的事物则会变得柔弱 。
2?郾后发制人、崇下尚退
老子说:“吾有三宝 , 持而保之;一曰慈 , 二曰俭 ,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 ”何以不敢为天下先?这是老子一种谦虚的说法 , 不为天下先体现的是一种不争的态度 。 太极拳在老子思想的影响下 , 形成了一种技击意义上的关系的复杂性 , 即后发制人 , 崇下尚退 。 后相对于先而言 , 是一种相对的观点 , 也是世界存在的方式 。 太极拳既是武术的一种 , 就应表现出武术技击的特点 。 在武术中 , 往往强调占得先机 , 只有占得先机才能处于不败 。 这种先的观点 , 在老子看来 , 是一种不仁的表现 , 人相对于世界都是独立存在的 , 虽然人和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 但不同的人也具有各自的独立性 , 没有人愿意被别人的意识所左右 。 “先”在这个意义上讲 , 往往有侵的意思 。 所谓侵人者必被人所侵 , 不被人侵 , 则不欺人也 。 这是老子从思想层面崇尚后、崇下尚退的原因 。 从实践层面上讲 , 太极拳崇尚后的原因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 拳语云:“彼不动 , 我不动;彼微动 , 我先动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