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必知:三分补阳七分养阴 秋季养生小常识( 二 )


哮喘病
有哮喘病史的人对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极为敏感, 而且适应能力弱 。 另外, 草枯叶落的深秋过敏物质大量增加, 也是该病易发的重要原因, 因此要弄清引起哮喘发作的致敏源, 尽量避免与之接触 。 慢性支气管炎
由于天气由热转凉, 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导致“老慢支”复发 。 因此要改善居室环境, 室内保持安静整洁, 空气流通新鲜, 并要积极预防感冒 。 据统计, “老慢支”病人感冒后90%以上可引起急性发作 。 还要科学调理饮食, 合理药物防治等 。
心脑血管疾病
秋天是心脑血管病多发季节, 寒冷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 直接影响心脏本身血液的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 因此, 心脑血管病人秋天应坚持服用治疗冠心病或高血压的药物, 定期检查心电图和血压, 积极预防感冒等可能诱发病情加重的疾病 。
过敏性鼻炎
秋季是过敏性鼻炎的高发季节, 花粉和冷空气都是诱发的主要因素 。 因为过敏性鼻炎的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 很多患者误当成感冒来治疗 。 其实鼻炎的治疗目的是消除病因和过敏因素, 达到脱敏、消肿、通气的效果 。 但对于季节性的发病, 可以提前治疗, 让病情缓和, 使病程缩短 。
编辑推荐:
秋季养生小常识
秋季养生小常识:慎防“假感冒”
“春夏养阳”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系中医因时制宜养生原则之一 。
谓春夏之时, 自然界阳气升发, 养生者宜顺时而养, 须护养体内阳气, 使之保持充沛 。 此时, 凡有耗损阳气及阻碍阳气畅达的情况皆应避免 。 尤其是常常倦怠乏力、脸色苍白、手脚冰凉的阳虚体质的人, 春夏更是温阳的好时机 。 但笔者认为, 不能局限于“养阳”, 人体是阴阳的复合体, 阴阳平衡是健康之本, 阳虚的人还得“三分补阳, 七分养阴” 。
一般来说, 春夏养阳是对的, 但不能单纯一味养阳, 而是要从阴中求阳;秋冬养阴也是对的, 也不能单纯一味养阴, 必须要从阳中求阴 。 这是因为临床上单纯的“阳虚”或“阴虚”是很少, 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 多见的是“阴阳两虚偏于阴虚或偏于阳虚” 。
临床上, 对于老慢支等患者, 遇到患者秋末冬初病情复发或加重, 遵“秋冬养阴”之旨, 投养阴润肺化痰止咳药, 往往疗效差, 有的反增胸闷痰多气喘等症 。 究其因, 此类患者多是阴阳两虚而偏于阳虚, 尤其是脾肾阳虚为主, 改循“夫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 改用苓桂术甘汤或真武汤而获效 。 但是到了春夏之时, 若再坚持温药和之, 看来似乎符合“春夏养阳”之旨, 但病人往往出现咽干口燥, 咳嗽加剧, 心烦少气等 。 即使不出现症状, 也要给以“麦味地黄汤”或“八味肾气丸”之类的药物以治其本 。 如是能够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 至冬不发病或发病较轻 。
对于阳虚的人来说, 补阳很简单, 但养阴却不容易 。 纯粹温阳, 很快就会出现阳亢伤阴, 进而发生上火等不适症状, 只有先把阴“养”起来了, 才不会出现阳亢 。 其实, 气虚的人同样也需先养阴, 因为气属阳, 血属阴, 只是症状相对较轻 。 阳虚的人主要表现为倦怠乏力、脸色苍白、手脚冰冷、舌质淡、苔白、喜热食、消化不好、大便稀溏;如果没有感觉冷, 只有倦怠乏力、四肢无力, 那就是气虚 。
阳虚气虚的人, 需三分养阳七分补阴 。 如果有阳虚的症状, 如怕冷、腰酸腰冷、头昏耳鸣等, 可以服用金匮肾气丸来帮助滋阴补阳, 且不上火 。 此外, 平时还可以多用百合、沙参等滋阴润肺的中药材来泡水、熬粥、煲汤食用, 在温阳的同时又能保证不上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