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鲵介绍( 二 )


成体的食量很大, 食物包括鱼、蛙、蟹、蛇、虾、蚯蚓及水生昆虫等, 有时还吃小鸟和鼠类 。 有趣的是, 它还善于“用计”捕捉一种隐藏在溪中石缝里的石蟹, 利用石蟹两只大螯钳住东西便不轻易松开的特点, 将自己带有腥味分泌物的尾巴尖伸到石缝之中, 诱使石蟹用螯来钳 。 一旦发现石蟹“中计”, 便立即将其顺势拉出 。
由于新陈代谢缓慢, 食物缺少时其耐饥能力很强, 有时甚至2-3年不进食都不会饿死 。 9-10月活动逐渐减少, 冬季则深居于洞穴或深水中的大石块下冬眠, 一般长达6个月, 直到翌年3月开始活动 。 不过它入眠不深, 受惊时仍能爬动 。
分布范围
中国大鲵野生数量极为稀少, 主要在中国的长江、黄河及珠江流域海拔1500米以上支流被发现 。 大鲵的分布很广泛, 黄河、长江及珠江中下游及其支流中都有它的踪迹, 遍及北京怀柔、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等省、区 。
繁殖方式
大鲵每年5-8月繁殖, 它的雄性和雌性在外形上很难区分, 只有在繁殖期通过泄殖孔的不同来辩认, 雄性泄殖孔的内周有一圈突出的白色乳点, 孔的周围充血红肿, 桔瓣状的肌肉隆起, 雌性泄殖孔的肌肉则是松弛的 。 大鲵的繁殖以体内受精为主, 雄性不会鸣叫, 两性也没有“抱对”和交配行为发生, 但雄性的求偶表现也很引人注目 。 雄性先是不断围绕着雌性游动, 时而前行, 把尾巴向前弯曲并急速抖动;时而后游, 用吻端去触摸雌性的泄殖腔孔 。 雄性的这种求偶游戏, 竟长达数小时之久, 雌性在雄性的刺激下, 终于尾随在雄性之后, 缓缓游动 。 雄性乘机排出乳白色的精包, 徐徐沉落水底, 雌性则以泄殖腔的边唇扣住精包, 随之将精子吸入体内, 储于输卵管中, 等待着与卵子会合而受精, 而精包的胶质包膜则被遗弃到体外 。
产卵前通常首先由雄性用头、足和尾部把洞穴做的“产房”清扫干净后, 雌性才住进去 。 产卵多在夜间进行, 雌性一次可产卵400-1500枚, 卵为乳黄色, 直径5-8毫米, 并形成长达数米至数十米不等的念珠状卵带, 飘浮在水中, 有时也成块粘贴在石壁上 。 雄性随即排精, 在水中完成受精过程 。 雌性产完卵后即离开洞穴, 卵靠自然温度孵化 。 雄性则留在洞穴中负责监护, 在卵周围回游和爬动, 还常把身体弯曲成半圆形, 将卵围住, 或把卵带缠绕在身上, 以防被水冲走和天敌的侵袭 。 孵化期为30-40天, 最多也有长达80天的, 随水温的不同而变化 。
孵出的幼体形状似蝌蚪, 体长为2.8-3厘米, 体重0.28-0.3克, 体表的背面为浅棕红色, 腹面为浅黄色, 全身密布黑色素细胞小点, 头稍向腹面低弯, 头前的上颚吻端有一对外鼻孔, 头前方背侧有一对深黑色的小眼睛, 靠近前肢前面的颈部左右两边各有三根树枝状的外鳃, 为呼吸器官, 每根鳃枝上长着似绒毛的桃红色须状物14-15束, 外鳃要待肺形成后才逐渐消失 。 腹部由于卵黄囊较大, 腹腔呈长椭圆形的袋状, 囊内积存的卵黄物质是其出生后的营养来源 。 作为运动器官的前后肢都尚未完整, 所以在水中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 不活动时就侧卧在水底 。 但尾比较发达, 可以依靠尾的摆动进行不规则的运动 。 幼体生长缓慢, 2岁以内以植物为食 。 大鲵的寿命较长, 可达50-60岁 。

中国大鲵介绍

文章插图

种群现状
【中国大鲵介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