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天运行路线 , 问的朋友很多 , 就做了个简便的小周天图 。 其基本路径为:下丹田-会阴-尾闾-命门-夹脊-大椎-玉枕-命门-上丹田-鹊桥-重楼-中丹田-下丹田 。 顺便说下 , 道不同 , 法自然迥异 , 通与不通 , 气行深浅 , 全在其理法认知层次的深浅 , 此图仅为简便通俗好理解而已 。
丹即辰砂 , 俗称朱砂 。 古代道家炼药多用朱砂 , 故古人求仙得道服用的药物称为金丹 。 金丹原指外炼之丹 , 后来又引申为内丹 , 实即指道家内修功法中的神和气 。 如《金仙证论?序炼丹第一》:“华阳曰:欲修大道者 , 理无别诀 , 无非神气而已” 。 丹田一词初见于东汉桓帝时边韶《老子铬》中的“存想丹田” 。 它作为道家功法名词 , 意即内炼过程中 , 在人体炼丹和结丹的具体部位 。 丹田有上、中、下之别 , 一般在脐下的叫下丹田;在心窝部的叫中丹田;住两眉间的叫上丹田 。 道家传统内丹修炼功法认为 , 下丹田是炼精化气的部位;中丹田是炼气化神的部位;上丹田是炼神还虚的部位 。 如《性命圭旨?顺逆三关说》:“初关炼精化气者 , 要识天癸生时 , 急急揉之 。 揉之时 , 顺以徘徊之意引火逼金 , 所谓火逼金行颠倒转 , 自然鼎内大丹凝 。 中关炼气化神者 , 乘此火力炽感 , 驾动河车 , 自太玄关逆流至天谷穴 。 气与神合 , 然后下降黄房 , 所谓乾坤交媾罢 , 一点落黄庭 。 上关炼神还虚者 , 守一抱元 , 以神归于鼎炉性海 。 盖三关自有为入无为者 , 渐法也 。 修上一关兼下二关者 , 顿法也 。 若径做炼神还虚者 , 工夫到虚极静笃时 , 精自化气 , 气白化神 , 即关尹子忘精神而超生之旨也” 。
【“金丹”和“丹田”的体验与辨析 小周天运行路线图】 丹田的具体位置 , 历来有不同的意见 , 甚至有寸、分之争 。 一般认为眉间却入三寸为泥丸官 , 即称为上丹田 。 如《紫清指玄集》中说人与天地同所禀也 , 亦有谷焉 , 其谷藏真一 , 宅元神 。 是以头有九宫上应九天 , 中间一宫 , 谓之泥丸 , 亦曰黄庭 , 又名昆仑 , 又名天谷 , 其名颇多 , 乃元神所住之宫 。 ”以膻中为中心 , 两乳为直径的心窝部为中丹田 。 如《紫清指玄集》中说:“人身中 , 上有天谷、泥丸 , 藏神之府也 。 中有应谷、绛宫 , 藏气之府也 。 下有灵谷 , 关元 , 藏精之府也 。 ”其中以下丹田的具体位置 , 争议比较大 。 有的将下丹田定在脐下二寸 , 即石门穴 。 (见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有的将下丹田定在脐下二寸四分 。 (见《抱朴子?地真篇》)此外 , 还有将脐 , 脐下一寸 , 一寸五分 , 二寸以至三寸定为下丹田者 。 也有的将下丹田定在肾前脐后的命门穴或会阴穴者 。 更有的将双手劳宫穴 , 双足涌泉穴亦称为丹田者 , 即所谓“全身无处不丹田 。 ”
古人赋予丹田一词的涵义 , 本来就有炼丹之田和结丹之田的双层内容 。 笔者认为 , 如以炼丹之田的含义而言 , 可以依各种练功方法的不同 , 对人体丹田部位有不同的认识 。 如上述道家内丹修炼的顿法 , 即无为法 , 注重的是上丹田 。 渐法 , 即有为法 , 则注重的是下丹田 。 因练功时意守部位各不相同 , 行气方法和行气路线各不相同 , 对炼丹之田的具体部位进行寸、分之争 , 是没有意义的 。 但是 , 如以结丹之田的含义而言 , 则丹田所在人体部位 , 应该有比较准确的位置 。 笔者根据自己练功实践的体会认为 , 练功意守部位宜大不宜小 , 宜虚不宜实 。 意守部位如果确定为体表或体内某一个具体位置 , 守之太实容易着相 , 守之太虚容易散乱而守不住 。 所以 , 如果以炼丹之田的含义而言 , 上丹田应该为脑腔 , 中丹田应该为胸腔 , 下丹田则应该为腹腔 。 在实际练功中 , 笔者还发现人体上下丹田某些部位之间有对应相亲相感现象 。 从两眼之间到头部的百会穴的一段距离 , 分别对应肚脐到会阴穴的一段距离 。 即两眼之间的中点和肚脐有对应关系;前额和小腹有对应关系;百会和会阴有对应关系 。 上、下丹田各个位置之间 , 分别有相亲相感现象;也就是说有对应关系的两点之间 , 其中一点有感觉 , 将会感应到另一点 , 似乎有古人所谓的阴阳交媾的能量活动 。 因而古人练功才有“眼观鼻、鼻向心、心向脐”“凝神入气穴”“神气相恋”等等说法 。 因此 , 笔者认为 , 初练功时意守相对应的两个部位 , 比单纯意守一个部位 , 效果会更好 , 更容易触发气机 。 然而“丹田”如果以结丹之田的含义而言 , 则不应该再存在因练功意守部位不同和行气方法不同而结丹位置有所不同的说法 。 因为功臻此境 , 已进入炼神还虚的虚极静笃境界 , 此时早已“万法归宗” , 即所谓“大道无为 , 清静自然” 。 如果练功仍然还停留在“意守”“行气”的阶段 , 是不会出现结丹景象的 。 《老子》:“多言数穷 , 不如守中” 。 功法功理不论说得多么玄妙 , 最终仍然必须清静无为、顺应自然 。 练功的初级阶段 , 各种不同功法 , 可以强调一招一式的不同 。 练功的中级阶段 , 各种不同功法 , 仍然可以强调用意和行气方法的不同 。 到了练功的高级阶段 , 则是“人法地 , 地法天、天法道 , 道法自然”了 。 此时如言守 , 实是不守之守 , 守亦非守 。 此时如言气 , 则道即是气 , 气亦即是道 , 道法自然 , 气亦当法自然了 。 古人之所谓守中、守元 , 实是神气交融 , 人天合一 , 守成虚空 , 守成虚明 。 守的范围是“亦无边旁 , 更无内外” , 气的活动是“外不入 , 内不出”(不是无气 , 而是寂然不动) 。 所谓不可有心守 , 不可无意求 , 有心守之则着相 , 无意求之则落空者 , 是也 。 所以到了“意不动”“气不动”的“虚极静笃”的境界 , 结丹之田的具体位置 , 就不应该强调因练功方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了 。 笔者根据自己练功的实践体会 , 练功到了取法于虚静阶段 , 平时小腹部有一股活动能量 , 是一种饱满、充实、撑抵的感觉 , 有热、痒 , 和不断地翻滚、震动感 。 有如水流中的旋涡、大气中的风眼 , 大小状如鸡蛋黄 。 其位置正在脐下二寸向里一寸之间 。 静坐时 , 额际有时出现光华夺目 , 金光灿烂的光圈 , 但此景象常常是在意识朦胧之间 , 当你有意追踪它时 , 它就消失不见了 。 其位置正是在两眉之间的颅内 。 我认为上述功景和体验 , 可能就是古人的所谓结成“内丹”了 。
推荐阅读
- 张雪松《性命圭旨》哲学考证 荣格论金丹养生
- 上阳子金丹大要 奇妙的周天景观
- 一起看看古代育儿的“七不责”
- 刷屏率指的是什么,有什么用
- 夏季养生:谨防“拖鞋皮炎”
- 小蚯蚓的“环保致富经”
- 常按三穴预防“夏打盹”
- “蚯蚓女博士”放弃高薪到农村养蚯蚓
- 闵真人神游水府法 “玄关”开窍的特征节选
- 完整 金丹大道之法门 侠门睡仙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