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评论 《城乡社会学评论》第一辑

收集的文件
第一期/编号

社会学评论 《城乡社会学评论》第一辑


文章图片

基本信息
总编辑:何熊万生
主持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出版日期:2020年
【社会学评论 《城乡社会学评论》第一辑】发行:一年一个系列

社会学评论 《城乡社会学评论》第一辑


文章图片

就职演说
树立城乡社会学研究的视野
国内很多期刊之所以增加《城乡社会学评论》,是为了面对当前国内农村社会学和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尴尬语境。农村社会学在西方不再是一个热点,但在中国仍然吸引了很多学者。应该说,外援的流失恰恰为乡村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提供了动力。然而,当前的乡村社会学研究深受人类学社区研究传统的影响,往往局限于从乡村社区到村庄的研究,并没有真正实现费孝通先生早年提出的连接城市与乡村进行研究的愿景。城市社会学受到国外理论资源的丰富滋养和强烈影响。然而,国外城市社会学研究很少涉及中国城市研究必须处理的特殊问题,尤其是城乡之间的粘连问题。因此,在中国的问题情境中,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严格划分城市社会学和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是不合适的,所以我们试图提出一个“城乡社会学”的学术框架。
城乡社会学非常关注城乡关系,但它不仅研究城乡关系,而且用“关系”的思维研究城乡问题,特别是当前的城市化进程和社会转型进程。我们之所以强调“关系”思维,是出于客观现实。城镇和乡村从来都是相互依存的,古今中外的差异只是在具体的方式和程度上。然而,在中国,除了世界各地共同的人员往来、市场交易、国家治理、基础设施和各种社会联系层面之外,还存在基于城乡之间“不可区分”的权利的依附关系。农村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于城镇的社会存在,反之亦然。当我们谈论一个城镇或城市时,它是一个有城市和乡镇的“城乡社会”,成千上万个这样的城乡社会构成了一个“城乡中国”。
我们需要“打开”由成千上万个城乡社会组成的城乡中国。这里可以借用潘光旦先生提倡的点、线、面、体四个层次。在“点”上,要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关注他或她的感受和命运。这个人经常和他或她的家人有联系。中国文化强调“生活向上”,所以城市化进程中人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故事。在“线”的层面上,城市化进程带来了特定的人际关系结构。无论是留守农民、高龄老人还是城乡两栖移民,每个人的社会交往意识都不能局限于城市或乡村。在城乡分割的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看不起农民的心态,在城市化高潮中被大量进城的人冲淡或冲淡。“点和线的总和就是表面”,而表面其实是更大的社会环境。中国的城乡关系,可以区分,也可以不区分,但相互交织,是值得开拓的领域。它们往往不仅是组织良好的系统,而且是适合由个案讲述的过程或机制。“体”的层面聚焦于城乡社会发展史。中国是一个注重讲历史的国家,一种无法展现事物来龙去脉的知识生产总是让人觉得未完成;然而,一个历史基础不明的社会事实的重要性也容易受到质疑。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用历史来展现高度不确定的未来。
城乡社会学的视野不会排斥现有的城市社会学或农村社会学的研究视野,许多相关问题在现有的框架内得到了关注。城乡社会学的视野非常关注那些不容易纳入城市或农村问题的研究对象。其实这种现象太普遍了,而且越来越普遍。在传统观点中,市民化似乎有一个终极状态,那就是成为公民,但今天我们已经意识到,即使我们成为了公民,我们仍然生活在一个整体的城乡关系中。所谓定居,只能理解为经常出现在某个地方的一种临时居所。流动是人类更本质的状态。在现在和未来的社会中,人和周围的关系变得非常不稳定。那么,这种无法安放的生命是什么呢?当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我们想表达的愿望是,城乡社会学期待用新的方法来研究城市化或社会转型等看似经典的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