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评论 《城乡社会学评论》第一辑( 二 )


本期的使命是从城乡社会学的角度,促进知识积累和经验准备。因此,我们的专栏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领域和理论。更特别的是,我们非常注重研究报告的发现,这些报告通常很难发表。然而,一份优秀的研究报告,虽然不像一篇论文那么清晰,却能轻松让我们了解一些现象的全貌,帮助我们合理想象,得到更准确的理解。因此,我们不仅欢迎资深专家的参与,也欢迎年轻学者的参与,希望建立一个新的学术平台,期待大家的支持!
何熊万生

社会学评论 《城乡社会学评论》第一辑


文章图片

第一份目录
理论文章
城乡社会学:观察中国社会转型的视角/何
中国城乡社会的历史变迁与地方差异/熊万生
城乡二元结构视角下的乡村振兴/何雪峰
地域中国:怀旧与城市悲哀的交融与诠释/唐亚林
区域社会研究及其对理解整个中国/汪华的路径意义
“去工业化”与大都市郊区乡村振兴
——上海市“五违四要”整治行动的理论解读与延伸思考/叶民
扶贫移民城市化安置及其后续发展路径选择
——基于城乡联动的分析视角/马莫延庆
大城市郊区和乡村的生活治理:基于基层治理单位/杨军的视角
现场文章
电子商务村:网络社会与地方社会/宗法法律的互动建构
代际支持、时间空压缩与城市化模式
——基于苏州郊区J村的田野调查/沈倩
地租经济、宗族村落与现代生活
——广东省佛山市H村调研报告/卢
流动人口社区的治理模式与生活方式
——浙江/方耀L社区调研报告

社会学评论 《城乡社会学评论》第一辑


文章图片

城乡社会学:观察中国社会转型的视角
何宋雪
本文致力于构建一个以城乡关系为中心的城乡社会学理论框架。这一框架不同于传统的城市社会学和农村社会学,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审视中国正在经历的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进程和社会转型。事实上,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城乡关系不再是问题,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正面临城乡关系的动态调整。现有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很难完全解释城乡关系的转型,但可能从一个有问题的角度来理解,从而模糊了转型带来的积极和正面的后果。因此,构建城乡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可以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新的理论解释。这一理论框架以“关系主义”为基础,纠正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个人主义倾向,从而更好地解释中国社会转型的经验和体会。
一,城乡社会学的“费孝通传统”
费孝通先生开创了城乡社会学的重要传统,为观察中国社会转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早在1931年,费孝通就写了一篇论文《社会变迁研究中的城市与乡村》,可谓中国城乡社会学的开端。他指出,研究农村社会变迁,一定不能脱离城市的背景,也就是说,要在城乡关系的大背景下考察农村变迁。江村经济是进一步阐释这一理论观点的生动案例。从江村可以看出,城乡之间有着密切的贸易、金融和人员往来,这是江村经济活跃生活的重要原因。然而,城市工业吸引了农村人口,这对农村社区来说是一种破坏力量。因此,他主张工业下乡或农村工业,这是打破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的二元思维的一种暗示。但1957年费孝通重访江村时,农村的副业和贩卖人口因为当时是“资本主义性质”而被迫停止,导致农村衰落。城乡分割对农村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换句话说,城乡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农村发展的必要条件。此时,费孝通更多的是从城乡关系的角度看待“乡村”,而“城市”是背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