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与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们与铁血大帝的文艺追求( 三 )


【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与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们与铁血大帝的文艺追求】

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与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们与铁血大帝的文艺追求


文章图片

弗雷德里克正在开会
出于对普通人的同情,腓特烈大帝下令严格禁止折磨囚犯。在继承王位之前,腓特烈大帝因试图叛逃英国而被捕入狱,并遭受体罚,留下了终生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因此饱受折磨。在他看来,处决前折磨囚犯尤其是一种“可怕且无益的残忍做法”。据说他在跨马行军的时候从来不戴马刺,或者问为什么,他回答说:找个叉子插在肚子里,你就知道为什么了。此外,他的仁政还体现在他对王国各种弱势群体的同情,如被盗的流浪者、溺婴的妇女、犹太人和同性恋者。当时,在大多数欧洲国家,即使是盗窃等轻罪也可能被判处死刑,但在普鲁士,腓特烈大帝每年签署的处决令不超过12个。
腓特烈大帝的宗教政策也符合启蒙思想。莱辛在担任柏林科学院院长期间被选为院士。这位开明的哲学家以倡导宗教宽容而闻名。在《智者丹娜》这部剧中,莱辛通过剧中人物之口声称“使一个人有价值的不是他个人掌握的真理,而是他为追求真理而付出的辛勤劳动。他的力量不在于他拥有真理,而在于他对真理的追求。”——这一论断无疑对任何自以为是的宗教真理都具有强烈的颠覆性。感受到历史上历次宗教战争带来的灾难,腓特烈大帝始终主张各教派和平共处。早在继位前一年,他就在《重新思考罗马帝国的衰落》一文中决定,东罗马的灭亡应该主要归咎于宗教冲突。继位后,他下令在弗里德里希花园修建天主教堂,与新教教堂并肩而立,并明确宣布了宗教宽容的国策,这在欧洲新教王国中是绝无仅有的。在《政治意愿》中,他也不止一次重申:“没有一个国家,它的公民会有相同的宗教思想,他们完全不同,有不同的教派...宽容是社会的一种优势,它建设了这个社会,宽容也是民族幸福的源泉。在宗教信仰自由的地方,人们平静健康;哪里有宗教迫害,哪里就会导致血腥、持久和毁灭性的内战。”

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与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们与铁血大帝的文艺追求


文章图片

弗雷德里克和伏尔泰
第三,自上而下的开明专制
与宗教宽容政策相对应的是腓特烈大帝刻意营造的宽松社会环境。他废除了审查制度,鼓励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他相信康德的名言:“作家的自由是人民权利的唯一保障。”而他的名言是:“我做我想做的,人民说他们想说的。”按照康德的说法,这是腓特烈大帝文化自信的表现:只有开悟了自己,手里有庞大军队的君主,才敢让每个公民“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也是腓特烈大帝时期开明专制社会的一大特点。按照政治史学家的观点,他“咨询民众”的内部咨询机制给了公众参与政治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在未来已经具备了“替代议会”的功能,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
在宽松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不仅有言论自由,还享有结社自由——在腓特烈大帝的支持下,“星期三协会”等政治俱乐部充斥着各种流言蜚语、嘲讽和猜测,成为“法外之地”。以1773年耶稣来到Pub事件为例:当年,在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压力下,教皇宣布废除耶稣会。后者成了一只走失的狗,但腓特烈大帝不顾舆论,命令耶稣会士在此避难。在他看来,教育是普鲁士的头等大事——国家的未来取决于下一代的发展。但是,由于连年奋战,各级教师供不应求;在一些学校,他不得不雇佣一些年老体弱的老兵来填补空缺。耶稣会依靠教皇权横行欧洲各国,不得人心,但其传播知识、普及教育的成就却是举世公认的。在腓特烈大帝的推动下,普鲁士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普及全民教育的国家。19世纪后,普鲁士教育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腓特烈大帝的英明决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