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语言 我学印尼话冏事一箩筐|说说印尼语的几个为什么( 四 )


印尼普通话不仅蕴含着民族认同的价值,还被赋予了现代化和进步的意义。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学习这种官方语言也有提升自己阶级地位的功利动机。
“大杂烩”的语言,但表达力不强
所谓的印尼普通话“普通话”,其实是一种以爪哇方言为基础,吸收了中国荷兰语、英语、闽南语等大量外来词汇的“大杂烩”语言。印尼语的字母和英语完全一样,发音简单,语法规则简单。虽然它凭借强大的集成性和易学习性在与Java的比较中胜出,但是其中的外来词太多,而且单词量每年都在增加,成为它的缺点。
据统计,独立后短短几十年间,印尼语新增了数万个新词。曾几何时,有人嘲笑印尼语的前身巴哈萨马来语词汇匮乏:“市面上的马来语除了蜡染、榴莲、帕迪、班布,都是借来的。”虽然夸张,但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马来语和印尼语的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外来词数量非常多。有人担心,随着外来语的大量引进和全盘西化,印尼语可能会失去其民族共同语言特征,成为“翻译语言”。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会说印尼语的外国人,包括印尼人,都会觉得印尼语太‘卡库’了,意思就是死板。人们经常发现印尼语不足以表达他们想要的。甚至爪哇岛的一些有文化的人也承认他们经常感到这种挫败感。有时候印尼语表达不清楚意思,只好用家乡爪哇方言的词语。
这个问题的部分原因在于印尼语本身:印尼语本身的词汇量比大多数语言都少。《雅加达邮报》的安迪·巴尤尼写道,印尼小说的外文翻译往往比原著好,而外文小说的印尼语翻译则过于繁琐和重复,让人读不下去。
还有一个政治原因。根据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副教授南希·杰史密斯博士的说法,由于印尼人在学校学习印尼语,然后成年后主要在政治演讲中听到这种官方语言,所以随着社会的简化,他们将印尼语视为一个整体。
在苏哈托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1998年的独裁统治期间,许多个人和文化表达因其大力推广而被扼杀,印度尼西亚语的简化变得更加严重。奥克兰理工大学文化、话语和传播研究所的安娜·蒂亚斯解释说,正因为如此,说印尼语的人在印度尼西亚很容易被视为“装腔作势、书呆子气或自吹自擂”。
事实证明,由于印尼语过于简单和呆板,统一印度尼西亚的实际语言造成了新的障碍,即阻碍了国民之间更深入的交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