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不再追求”的意思?( 二 )
如果不借由外在实现 , 那么外在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帮助检验修行状态的工具 。
向内求 , 是通过化解内在的虚假感受(情绪)得以感受到完全的满足感 。许多虚假感受隐藏得很深 , 必须借外在的事物勾出来才能被我们发现 。(这就是烦恼即菩提 。)
因此 , 如果你已经愿意选择修行 , 就意味着不需要再借助外在实现满足 , 就不需要再追求外在的事物 , 即:
不再主动把外在事物作为行为的目标 。
再白话一些 , 就是:
你不需要再去找事 , 而是等待事情来找你 , 感受内在随之产生的感受即可 。
换句话说 , 从你决定修行的那一刻开始 , 你外在拥有什么 , 事业、家庭等等 , 都不需要你做出任何改变 , 需要改变的只是你对那些的看法:
把它们视为修行的助缘而不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 把关注点从那些事情上面转到它们给你带来的内在感受上 。
举个例子 。
修行之前 , 你整天想着如何升职加薪 , 和同事勾心斗角;决定修行后 , 你不会再琢磨那些问题 , 只是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
修行之前 , 你把孩子作为自己价值的体现 , 天天期望他成为你想成为的样子;决定修行后 , 你不再干涉他的人生选择 , 只是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
总之 , 无论外界什么人什么事让你感到情绪 , 你都会自己接纳感受化解 。这种状态就是常说的:顺其自然 , 随遇而安 。来什么就接受什么 。
所以外在具体是什么形式都不重要: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 佛寺道观里也没有真正的清净可言 。
因此 , 关于标题的问题完全不存在 , 两者之间没有矛盾可言 。你需要世俗生活 , 是为了满足两个需求:生存和内在的满足感 。踏入修行之路后 , 你只是把后一个需求去掉了 , 不再需要借其转移情绪 , 获得满足感;只余下身体正常在社会生活中的需求 。所以你只需尽力做好每个角色该承担的责任 , 比如认真工作 , 关爱子女......(如果你不愿意承担 , 那又是出于内在感受的需求了 。)同时 , 你依然可以享受世俗生活带来的各种利益 , 只是不会再为之沾沾自喜 。
所谓“不负如来不负卿” , 如果解释为两者都无法舍弃 , 这也想要那也想要 , 只能说明那两者都无法给予他完全的满足感 , 都不是完美的 。
当然 , 任何行为都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此刻你选择什么 , 就会承担相应的后果 。选择修行 , 就承担修行必须经受的恐惧和确定的结果(需求必然能实现);选择不修行 , 就承担追逐他人外物需要付出的代价和不确定的结果(需求受各种外在因素制约不确定能实现) 。都是你的选择 , 没有对错 , 没有好坏 。不要认为修行就是高级的更好的 , 说那种话的人一定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
最后再把修行的具体做法完整讲解一遍 。想和我进一步交流的 , 请私信 。
1练习接纳感受
练习的目的是学会“不借助思考”的方式 , 得到关于自我的认知 。
许多人其实都有过不思考的经验 , 比如做某些身体锻炼的时候 , 教练常说要去体会身体的感受 。体会就是不思考 。因为当你忙于思考判断的时候 , 事物真相就被忽略了 。
练习接纳感受最好先抽出特定的时间 , 掌握了再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
(练习的具体做法请另见文章 。)
2在生活中修
首先 , 在做出每个行为之前 , 停一下 , 感受自己是否处于情绪中 。如果是 , 就尽量不做出行为 。(不借行为转移情绪 。)
这个做法和每个人从小接受的教育看上去没有什么区别 , 停一下好像等于忍 , 不是的 。
推荐阅读
- 有没有人对你说“我在”
- “长痛不如短痛”,爱情里要拒绝委曲求全的将就
- 春耕正当时 有机肥成“新宠”
- 鹤壁市鹤山区:点亮“农家书屋” 为乡村振兴“加油”
- 老年人防疫的6条“专属提醒”,请查收
- 执着于内,是唯一正确的不需要放下的“执念”
- 做豆浆时,黄豆可别直接“打浆”!少了这一步,豆腥味重还难喝!
- 一碗长寿美容大补汤,做法简单,一个“煮”字就可以完全概括
- 淡淡的麦草香,清明节“老字号”上市啦
- 山西长子:“田保姆”履职 助小农户“链接”现代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