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光实业 ST博信 最后一搏

“公司全年实现净利润1086.6万元,扭亏为盈。”
这是*ST博新交出的2020年成绩单。
2020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086.68万元,今年一季度实现利润61.37万元。
面对业绩扭亏的利好预期,*ST博新已发布“退市风险警示可能继续实施”三条风险警示公告。
根据上交所退市新规,公司2020年净利润为负值且营收低于1亿元的,公司股票在年报披露后将继续被警示退市风险。
根据其年报,公司2020年营收为2.44亿元,同比增长43.01%。但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2.37亿元收入后,*ST博新的营收仅为713.1万元,低于1亿元的拆帽标准。
同时,公司扣除后的净利润为亏损2449.6万元。
这意味着*ST博新从苏州市姑苏区国资办接手后,短期内将年报扭亏为盈,但仍将继续“披星戴月”,并被警示退市风险。
据《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了解,自1997年6月6日登陆上交所主板以来,*ST博新在过去24年中多次发生所有权变更,并多次被警告存在退市风险。一直到现在,它始终僵硬不死,被业界称为a股的壳资源“僵尸股”。
这一次苏州姑苏区国资办接手后将会有所变动,能否救助上市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存在诸多疑问。
空壳资源“僵尸股”
经过半年的运营,2020年4月22日,*ST博信宣布股权变更。公司控股股东苏州盛骏及实际控制人罗静不可撤销地将其持有的公司6530.01万股、125.05万股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委托给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集团,有效期为60个月。
苏州文化接手后,可实际控制的*ST博信有表决权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8.93%。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苏州文化,实际控制人为苏州市姑苏区国资办。
据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统计,本次变更完成后,*ST博信上市后经历了6次股权变更。
*ST博新前身为洪光实业,一家存在欺诈上市的国有控股公司。
1997年6月,洪光实业为上市,明知公司1996年亏损5000多万元,仍调整财务数据,虚增、谎报1996年利润1亿多元,实现欺诈上市。
上市后,洪光实业连续三年亏损超过7亿元,创下了当时a股市场的“纪录”。
2000年,洪光实业原董事长、总经理因犯欺诈发行股票罪先后被判刑,洪光实业成为中国第一家被判欺诈发行股票罪的上市公司。
“红灯事件”仍然是a股市场典型的负面案例。
1999年5月,洪光实业受到“ST”特殊待遇,2000年5月股票停牌,进入“PT”。
不光彩的开始似乎注定了*ST博新的命运。此后,公司彻底沦为资本市场的空壳公司,但数次换主却始终无法走出经营困境。
2001年5月,财政部批准占洪光实业34.62%的洪光实业集团所持国有股份无偿划转给广东福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5月,公司名称由“成都富迪科技”变更为“成都博讯数码”。
2007年1月,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同年3月,公司名称变更为“广东博信投资”。
2009年10月,公司原第一大股东深圳博信投资将其持有的*ST博信14.09%股权转让给杨志茂,杨志茂成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
2015年11月,公司原实际控制人杨志茂将其持有的14.09%股份全部转让给深圳前海宣卓投资,深圳前海宣卓投资成为*ST博信的控股股东。
然而,深圳前海宣卓投资长期没有控制上市公司,公司陷入了一场激烈的控股权争夺战。
2016年9月,*ST博新原股东西藏康生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增持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6.51%,超越深圳前海卓卓投资,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公司原控股股东深圳前海宣卓投资与公司原第三大股东朱凤莲于2017年7月立即与苏州盛骏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将公司合计28.39%的股权转让给苏州盛骏。转让完成后,苏州盛骏成为*ST博信第一大股东,公司控制人变更为罗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