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科普 | 芦苇——水边倩影

撰文 / 徐峰 , 王语桐(中国农业大学) 绘图 / 陈禾
本文来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藏文科普 | 芦苇——水边倩影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藏文科普 | 芦苇——水边倩影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藏文科普 | 芦苇——水边倩影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污水“净化器”
芦苇是禾本科芦苇属植物 , 高可达1-3米 , 秆直立 , 茎中空 , 根状茎十分发达 , 能在污泥中四处延伸 。
藏文科普 | 芦苇——水边倩影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芦苇多生长于江河湖泽、池塘沟渠的沿岸和低湿地 , 凭借极强的繁殖能力常常成为湿地植物的建群种(能决定群落结构和内部环境条件 , 群落的建造者) , 有着“第二森林”的称号 。
其根系有松动土壤的功能 , 既可以向地下输送氧气 , 又可以通过茎上部分向上输送氧气、增加土壤的透水性 。因此 , 大面积的芦苇荡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 , 还可以形成环境优良的湿地景观 。
芦苇的叶、叶鞘、茎、根状茎和不定根都具有通气组织 。这些组织可以吸收、吸附污水中的氮、磷、铅、铬等元素 , 实现净化水体的功能 。芦苇对微生物也有很强的附着性 , 发达的根茎为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 。有些微生物恰好可以参与污水中有机物的分解 , 从而更进一步提高了水体质量 。
“多愁善感”的芦苇
芦花观赏性很强 。每逢8-12月 , 芦苇柔软的圆锥花序仿佛一把把“小毛刷”随风飘荡 , 常常引来一众游客合影打卡 。
《本草纲目》称初生的芦苇为“葭” , 开花前为“芦” , 花后结实为“苇” 。
文人墨客似乎有着一种默契 , 将悲秋的愁思倾注于芦苇之上 , 赋予其浓郁的悲情色彩 。
藏文科普 | 芦苇——水边倩影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 芦荻化身“荻花” , 开头便是“浔阳江头夜送客 , 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诗句 。
宋代诗人林逋的《咏秋江》写道 , “苍茫沙嘴鹭鸶眠 , 片水无痕浸碧天 。最爱芦花经雨后 , 一蓬烟火饭鱼船” , 是吟唱芦花的千古绝唱 , 展现了秋日的静谧 , 也承载了人们的许多思绪 。
芦苇虽然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 但在人们心中却并不平凡 。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所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 , 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 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它让人们认识到自身的弱点 , 也看到了自己的尊严 。
藏文科普 | 芦苇——水边倩影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治病救人的良药
在“伍子胥过昭关”的民间传说中 , 逃亡中因急生病的楚国人伍子胥得到渔夫的搭救 。面对渔夫端来的药(就是芦根煎的水) , 他发出“此物竟能治病”的惊呼 。服用了渔夫的芦根水后 , 伍子胥的病果然渐好 , 最终顺利逃到吴国 , 干出了一番伟业 。后人有诗赞道:“数载逃名隐钓纶 , 扁舟渡得楚亡臣 。巧用芦根清邪火 , 千古传名渔丈人 。”
芦苇全身都是宝 , 叶、花、茎、根、笋均可入药 。芦叶有着“烧存性 , 治活衄(nǜ)诸血之功” 。芦花可活血祛毒 , 治鼻衄、血崩、呕吐、腹泻 。芦茎、芦根是中药治疗温病的良药 , 有着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的功效 。芦笋味稍甜 , 是饭桌上常见的蔬菜 , 可以清热生津、利水通淋、消肿 。芦苇的茎可以用于编帘织席 。古代在西北边区的河岸 , 也多以芦苇夯筑城墙及堤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