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1克镭的故事:放射性开启深远的人类未来( 四 )


科学探索|1克镭的故事:放射性开启深远的人类未来
文章图片
约瑟夫·法夸尔森创作于1903年的《黎明》(Dawn):这一年,玛丽·居里因发现镭而获得诺贝尔奖
富有远见的俄罗斯工程师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是第一个将这一切整合起来的人 。他在1911年表示,如果能利用镭的能量,人类就能在10到40年内推动火箭飞到最近的恒星系 。
很重要的一点是,实现星际迁移将使人类存在的时间与太阳的寿命分离,再一次打破人类未来的上限 。
齐奥尔科夫斯基推测:“一小块镭就足以让一枚一吨重的火箭切断与太阳系的所有联系 。”然后,人类就可以“从一个太阳迁移到另一个太阳”,以宇宙的时间尺度存在下去 。
1927年,生物化学家J.B.S 。霍尔丹宣称,如果人类能实现星际间跳跃,那么人类文明的寿命就可以不断延续,与整个星系的寿命相当——他估计可以达到8万亿年 。而且,“还有其他星系,”他风趣地补充道 。
星系尺度的人类广阔未来正在向我们招手 。不过,可能性和“机会”并不“确保真正能够实现” 。同样地,詹姆士·金斯警告称:“意外可能会使我们的邮票勃朗峰被一小段截去顶端的圆柱取而代之……”
现在,我们可能“在未来百万年的朦胧地平线上描绘出乐观的未来图景”,但那些可能毁灭人类的灾难又有多大概率发生?这些灾难可能会消除我们“诱人的进步希望”和“即将到来的辉煌世界图景” 。进步的可能性几乎是无限的,同样这会加深丧失潜力的悲剧,人类可能会在“未来一千年,或即将到来的世纪,甚至在未来的某一天”以某种方式过早灭绝 。
科学家们相信,来自大自然的风险相当之低,足以令人欣慰 。不幸的是,对于人类自己的发明创造所带来的潜在危险,就不能完全得到保证 。自1903年以来,在媒体和科学文献中反复出现的一种恐惧是,打开一个原子可能会“像点燃一桶火药一样”点燃地球 。有人提出,如果地球上到处都是放射性矿石,那我们就相当于生活在一个“装满炸药的仓库”中:操弄原子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毁灭我们的星球 。
1924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一位工程师夸口自己即将成功粉碎一个原子,这引起了恐慌 。报纸上的新闻耸人听闻,称这可能会引爆地球 。他收到了来自英国公众的恐吓信,要求他不要完成这项实验 。
当然,这样的“宇宙大灾难”并没有发生 。对原子的各种操作并没有点燃地球,也没有把我们的家园变成一颗新的恒星 。不过,这也是人们第一次进行了一系列严肃的讨论,评估人类是否很快就会通过不断积累起来的技术力量,对自身构成比自然威胁更大的风险 。从那以后,相关的提议变得更加黑暗,也更加真实 。在20世纪50年代开发出热核武器后,人类开始模仿太阳内部的亚原子过程,摧毁人类文明和该文明已扩展的未来有了可能性 。
居里夫人取得的发现,以及随后迎来迅速发展的核物理学,最终使人类未来陷入了危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初恰恰是这些发现将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广阔未来带入了人们的视野 。
对今天的启示
在今天那些有着长远眼光的人看来,这段历史有着重要的教训 。首先,对于那些预期会实现的技术突破,尤其是这些突破可能永远改变人类文明进程时,要谨慎做出“不可能”的断言 。
一个世纪前的杰出物理学家们坚持认为,将原子拆开是绝对不可能的 。1930年,有人将核能的“骗人伎俩”斥为“神话” 。他建议每个人都“安静地睡一觉”,因为他知道上帝已经给他的“杰作”上了儿童锁,这样人类就不能扰乱宇宙了 。八年后,莉泽·迈特纳揭开了核裂变的面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