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情”遇到“礼”该如何取舍?谈谈古代爱情戏曲的悲情意识

“情”指男女之情 , 人生的必然追求 , 是生理使然、天性使然;“理”指理学 , 是思辨化的儒学 , 同时也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 , 其部分思想主张“存理去欲” , 扼杀人的天性欲望 。
情与理的矛盾自程朱理学——“天理”的概念诞生之时起 , 经历多个朝代的发展 , 到明清时期达到最尖锐的程度 , 爱情悲剧的创作达到高峰 , 催生了宁死寻求真爱、追求人性自然、抗封建束缚的悲剧意识 。
当“情”遇到“礼”该如何取舍?谈谈古代爱情戏曲的悲情意识
文章图片
“至情”对封建礼教的永恒辩驳
一“情理之辩”的具体释义
在时间线的排列上 , “情理之辩”紧随“善恶之争”之后产生 。 受它主导产生的作品量极大 , 创作时间较长 , 至清朝中期仍有著名作品产生 。 也因此 , 其所催生的爱情悲剧中以斗争性为主导 , 部分作品兼有幻灭色彩 。
1定义
“情理之辩”是明清传奇悲剧意识形态之一 , 是“激亢”精神的另一个重要体现 。 “情理之辩”主要特征表现为:天性自然情欲萌动的主人公在追寻“情”的道路上受到封建理学势力的阻挠 , 导致受尽磨难、爱而不得 , 但其为求真情激烈反抗 , 不惧前路艰辛哪怕身死殒命 。
这种意识重在宣扬情欲的天真自然 , 驳斥理学思想对于人性的禁锢 , 这种抗争性便是“激亢”精神 。
关于以爱情对封建礼教所驳斥的剧作自元代已有 , 像《琵琶记》《倩女离魂》《墙头马上》《西厢记》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追求真情的限制 。
但元杂剧的悲剧意识主要呈现为对社会现实的反抗 , 突出人与黑暗社会之间的矛盾 , 没有深入到更具体的社会制度以及封建文化等方面 , 只有较少作品肯定人的欲望 , 重点还是在激烈的社会矛盾上 。
2内核
悲剧意识是悲剧的组成部分 , 悲剧意识同样也促进着悲剧创作 。 “爱情悲剧”属于“婚姻爱情剧”的子集 , 明清时期“婚姻爱情戏”是传奇创作的一大题材 , 所谓“十部传奇九相思” 。
明清时期戏曲作品对于“情”的着重可见一斑 。 在表现此类意识的剧作中 , 其主题往往为有情人的“爱而不得” , 艺术呈现模式相对固定 , 呈现为男女双方一见钟情 。
但“封建家长”不同意 , 且必有聪慧机智的“侍从”从中辅助 , 在大团圆结局之前凄凉惨淡 , 能够营造出较为浓烈的“悲哀”“悲惨”氛围 , 带给人们“同情”“哀怜”之感 ,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宣扬人性自然 , 倡导寻求真爱、勇于冲击理学束缚的悲剧精神使人们获得对于“苦境”的超脱 。
当“情”遇到“礼”该如何取舍?谈谈古代爱情戏曲的悲情意识
文章图片
二“爱而不得”的悲剧主题
“爱情悲剧”是男女爱情被阻挠和摧毁的悲剧 。 剧作以主人公追求爱情为主线 , 用事件影响爱情状态来推动整体发展 , 影响效果或喜或悲 , 重点则放在主人公心境的抒情性上 , 往往突出爱情受挫时悲惨境地和凄苦心理的描绘 , 以及“有情”男女“无情”宁死的爱情渴望和勇于追求的积极性 。 被此围绕的核心主题必然是主人公“爱而不得” 。
1、外力阻拦
《娇红记》悲剧性来源便是申纯和娇娘的爱情受到封建家长“舅母”以及恶势力帅公子的阻挠 , 男女双方虽情之至也 , 仍无法突破巨大阻力 , 最终哀怨致死 。
全剧紧密围绕主角的爱情进展 , 申纯出场便是“腰下青萍长自吼 , 脚跟红线何年系” , 点明了对美好姻缘的期盼 。 随即便是辞亲至舅母家 , 与娇娘一见钟情 , 短短两出戏便奠定了感情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