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当我们吃鱼时 是在吃自己的祖先吗?
能够在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是许多科研人员的梦想 , 特别是《Nature》、《Science》这些在自然科学领域享有崇高声誉的杂志 。而就在 2022 年 9 月 29 日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的古鱼类学术论文 , 不仅发表在《Nature》杂志上 , 还是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 , 不仅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 , 还是一下子连发 4 篇!这些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
文章图片
《自然》封面展示了最新发现的 5 种志留纪古鱼新属种的三维艺术复原 , 制图:Heming Zhang可能是因为在新闻报道中 , “从鱼到人”、“填补空白”这样的字眼反复出现 , 这项基础的科学研究也有幸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 在多个媒体平台登上了热搜 , 还衍生出了“摸鱼严格来说是返祖现象”、“怪不得我是一条咸鱼!”等有趣的梗 。
作为科研团队成员之一 , 我也收到了很多对这项成果的关心和好奇 , 深感荣幸 , 今天就先回答一些网络上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 再试着结合大家的问题 , 聊聊在不需要专业知识基础的情况下 , 如何理解这次的成果 。下面 , 就让我们一起“吃瓜”吧!
1、对一些有趣问题的回答
首先 , 我收集了评论区一些点赞较高的问题 , 根据个人的认识尝试做一些回答 。
问:当我们吃鱼时 , 是吃自己的祖先吗?
答: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人类与现生鱼类的关系更类似于在四亿年前分家的超远房亲戚 , 我们在久远过去的某个节点一定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 但人类和现生的鱼类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 并各自演化到今天 。我们与现在日常食用鱼类的“亲戚关系”已经非常单薄了 , 在“辈分”上 , 说是平辈也不为过 。
问:为什么新闻里古生物学家的工作场景经常在公路边?这和我想的不一样啊!
答:首先当然是方便 , 现代的野外工作总体上是以车辆为主要交通工具 , 在路上一边开车一边快速的“扫射”地层是很多地质人的常用技能 。其次 , 在地质工作中有句老话叫做“逢沟必断” , 意思是总体上呈水平沉积的地层总会在深沟处破损 , 易发育断层 。虽然这句话在实际工作中不一定对 , 但断面的存在确实能让我们更加轻易地对地层进行研究 。这也是为什么古生物学家经常出现在建筑工地与公路等能露出岩层的地方 。
问:除了这次的5条鱼 , 还挖出了其它化石吗?
答:除了本次见刊的五个新物种外 , 还有同期发现的十余种全新的鱼类属种正处于整理与研究阶段 。在可预见的未来 , 相信会有更多来自华南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填补脊椎动物演化史的空白 。
2、为什么说这项研究是“填补空白”?
约 200 年前 , 地质学家罗德里克·默奇森(Roderick Murchison)将一套位于威尔士与英格兰边界处的岩层命名为了“志留系” 。
他在这套岩层中发现了包括颌骨、棘刺与鳞片在内的一些鱼类化石碎片 , 他认为这些碎片是“它们所属类群中最古老的” , 并与在上覆地层中发现的其他化石“截然不同” 。
- 科学探索|飓风搅动的沉积物在佛罗里达州的西海岸产生了五颜六色的漩涡
- 科学探索|哥白尼哨兵2号《太空探索地球》系列:特拉西梅诺湖 - 意大利第四大湖泊
- 科学探索|科学家绘就全球首张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
- 科学探索|新技术里程碑:精确至1.2公里分辨率的全球地球系统模拟
- 科学探索|中国最高树木83.4米 相当于28层楼高:仍在健康生长
- 科学探索|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家对重复的蛋白质序列有了新的认识
- 科学探索|这占了半本物理书的实验室里 走出了30个诺贝尔奖得主
- 科学探索|卫星图像提供对北溪管道泄漏的观察
- 科学探索|NASA公布最新太空视角夜晚地球照片 神秘又祥和
- 科学探索|橘子吃多了会变成“小黄人”?关于吃橘子的6个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