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当我们吃鱼时 是在吃自己的祖先吗?( 三 )
与黔齿鱼孤立的标本不同 , 同时发现的新塑梵净山鱼(Fanjingshania renovata)则拥有上千个细碎的标本 , 包括鳞片、围眶骨、不完整的鳃条骨、胸棘刺、前胸棘刺、腹棘刺、背棘刺、臀棘刺和中间棘等 。
通过细致与长期的前期处理与镜下工作 , 研究人员通过共同的组织学特征、表面纹饰、发育特征与部分关联保存 , 从上万个比芝麻还小的微体化石中将属于梵净山鱼的标本收集归类 。
文章图片
研究团队对微体化石的处理 。A:采集到的岩石标本需要进行冲洗与浸泡处理;B:在镜下对前期处理后取得的碎片进行分选 。
梵净山鱼具有板状齿质的组织学特征 , 这一特征之前仅见于早期的软骨鱼类 。此外 , 梵净山鱼发育有肩带与中间棘等标志性的解剖学特征 。根据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 , 梵净山鱼属于软骨鱼—棘鱼类—栅棘鱼属 , 它的发现将栅棘鱼类的最早出现时间推到了志留世兰多维列期 , 也揭示了最古老的鲨鱼类的形态结构 。
此外 , 梵净山鱼完备成熟的身体结构也能从侧面说明硬骨鱼干群也应该在早志留世就出现了 , 这样才能与软骨鱼和硬骨鱼形态学分化时间保持一致 。
文章图片
研究团队根据相同的组织学与表面纹饰等特征将梵净山鱼的身体不同部位识别了出来 。比例尺为1毫米 。
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 , 志留纪的脊椎动物化石保存稀少造成的空白是研究者们必须跨越的险峻高山 , 而重庆市秀山县“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发现则无异于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捷径 。
重庆东部位于华南大陆边缘的陆架 , 在志留纪早期是一片被称为“扬子古海”的温暖滨、浅海环境 , 可谓生物的天堂 , 大量的鱼类与节肢动物在此繁衍生息 。直到 4.36 亿年前 , 活跃的板块运动引起了频繁的地震 , 被掀起的泥沙迅速将潟湖与河道等较小水域掩埋覆盖 , 正在挣扎的鱼类经过亿万年的时光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化石 , 而这样快速掩埋、保存完好的化石库便被科研人员称之为“特异埋藏” 。
大家可能听说过的大名鼎鼎的“澄江生物群”等科研成果丰富的化石库 , 都属于特异埋藏 。而本次的集中报道中 , 同样有两篇学术论文来自这一新发现的“宝库” 。
文章图片
“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中发现的大量化石 , 反映出一个欣欣向荣的动物群 。A:沈氏棘鱼(1a,1b)与秀山鱼(2a,2b);B:大量保存的鱼类化石;C、D:王氏修氏鲎(Hughmilleria wangi)化石 。比例尺为5毫米 。
长期以来 , 研究者们一直认为相较于硬骨鱼类 , 软骨鱼类更原始 , 更加接近脊椎动物演化的原始形态 , 而硬骨鱼类与盾皮鱼类都是起源自某种软骨鱼类 。
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也提出了不少反对意见 , 蠕纹沈氏棘鱼(Shenacanthus vermiformis)的发现则彻底解决了这一争论 。沈氏棘鱼不但拥有与典型软骨鱼类-棘鱼相似的解剖学特征 , 同时还具有盾皮鱼所特有的、覆盖于肩带和背部的大型骨片 。
- 科学探索|飓风搅动的沉积物在佛罗里达州的西海岸产生了五颜六色的漩涡
- 科学探索|哥白尼哨兵2号《太空探索地球》系列:特拉西梅诺湖 - 意大利第四大湖泊
- 科学探索|科学家绘就全球首张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
- 科学探索|新技术里程碑:精确至1.2公里分辨率的全球地球系统模拟
- 科学探索|中国最高树木83.4米 相当于28层楼高:仍在健康生长
- 科学探索|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家对重复的蛋白质序列有了新的认识
- 科学探索|这占了半本物理书的实验室里 走出了30个诺贝尔奖得主
- 科学探索|卫星图像提供对北溪管道泄漏的观察
- 科学探索|NASA公布最新太空视角夜晚地球照片 神秘又祥和
- 科学探索|橘子吃多了会变成“小黄人”?关于吃橘子的6个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