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一天下完一年的雨”,这事儿未来可能更频繁
也许你已经察觉到,今夏的气候,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点“不正常”——河南郑州发生极端强降雨,几成泽国,继而湖北随州随县又遇极端强降水 。放眼全球,七月份的德国也同样遭遇了破纪录的暴雨 。
文章图片
体感上,我们无疑会感觉到异常降水频率的增多,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可以从哪些尺度上衡量降水是否异常?
首先,从“变率”说起
有关极端天气的报道并不罕见,如此看来,每年都发生的极端天气,也太不“极端”了吧?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天气气候的“变率”说起 。
变率,是指天气或气候可能的波动或振荡范围,通常可以用标准差来表示,而降水变率,就是用以表示降水量波动程度的统计量 。例如,昨天下雨了但今天没下,这便是降水在天气尺度上的变率;厄尔尼诺次年夏季长江中下游易发生洪涝,降雨比常年偏多,即为降水在年际尺度上的变率 。变率与极端事件密切相关,变率越大,通常意味着极端事件的强度越强 。
大家在新闻媒体上看到的 “N 年一遇”类表述,在气候学上的学名叫“重现期”(return period), 这是一个统计学概念,可以认为是事件发生概率的倒数 。
通常而言,强度越强的极端事件,其发生概率越低,重现期也就越长 。天气气候变率越大,强极端事件发生频率越高 。
未来降雨:不患寡而患不均
一天下完一年的雨,很多人想象一下会觉得难以置信,但这种情况不但有可能,而且会越来越频繁——
因为降水变率正在增强 。
7 月河南强降水过程的显着特点是短时降雨强、降雨极端性突出 。郑州局地 3 小时最大降雨量达 333mm, 超过其年平均总降雨量的一半,二七区侯寨气象站日降雨量 692.2mm, 超过郑州年平均降水总量 。
无论是 “3 小时下完全年一半的雨”,还是“一天下完一年的雨”,背后反映的都是降雨在天气尺度上的变率增强,即降雨在时间上的不均匀性 。
为什么要关注天气尺度上的降水变率呢?因为无论是连续性的或对流性的降水,都直接和天气尺度的天气系统相联系 。就算是大范围较长时间的降水也是由一次次天气尺度系统所形成,或为一次天气尺度系统长期停滞所形成 。因此天气尺度系统是分析预报降水首先要关心的 。
很显然,同样是 641mm 的全年总降水(郑州),在 365 天里均匀地下完,和集中在几小时内一股脑儿地倾盆而下,二者的致灾性差之千里 。令人担忧的是,美国科学家们利用气候变化模型研究发现,如果我们在未来采取一种无政策干预的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 (RCP8.5, 该情景下总辐射强迫在 2100 年达到 8.5W m-2),至本世纪末 (2085-2100 年),全球增加的降水会有一半集中在 6 天之内下完 。
无独有偶,另一项针对欧洲暴雨的研究发现,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带来狂风暴雨的对流系统的移动速度将会减缓,这意味着风暴在某地的滞留时间增长,进而造成局地的强降水和洪涝灾害,前段时间德国的洪涝灾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降水变率在天气尺度上的增加意味着天气的波动范围更大,那么,除了天气尺度变率的变化,其他尺度的降水变率又将如何变化呢?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张文霞副研究员在一项近期发表于 Science Advances 的研究工作表明,随着气候增暖,全球湿润区(主要包括热带、大部分季风区、中高纬地区)在因总降水量增多而变得更湿润的同时,降水变率也将增加 。
我们知道,相同气压下,大气能容纳的水汽总量和气温密切相关,更暖的大气可以“包容”更多的水汽 。随着全球变暖,气温逐渐上升,大气也将变得越来越湿润,有更多的水汽可以转化为降水,因而未来地球上的总降水将会变得更加“丰盈” 。
- 人物|两位诺奖得主 给“太上老君托梦”的天价白酒当首席科学家
- 科学探索|科学家研发毫米级机器人 可实现人体内靶向给药
- IT|研究:“自我加强型疫苗”可将多种药物剂量装入一针中
- 科学探索|野生蝙蝠被发现可在4年后识别跟食物奖励相关的铃声
- 科学探索|盘点大自然6种能使身体部位再生的动物
- 科学探索|中国空间站的光学舱:巡天空间望远镜预计2024年投入科学运行
- 科学探索|科学家发现了本质上不会衰老的物种
- 科学探索|问天实验舱器箭组合体今天进行垂直转运
- 科学探索|新研究揭示了大象是如何避免癌症的
- 科学探索|一种新开发的抗生素被发现可以杀死耐药性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