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揭秘天舟三号任务细节:往太空“送快递”也要检测新冠病毒( 四 )
“我们鼓励每一名发射队员发现问题,有时候甚至会假想一些‘匪夷所思’的现象,通过等比试验分析,有依有据地做到‘疑点不疑’ 。”邵业涛说 。
“这个曲线值不对,出现了4次波动!”一个周六深夜,一院总体设计部总体室副主任彭越正带领两名员工做着仿真分析试验,这时,问题出现了 。
火箭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飞行试验中数据量大,偶尔会出现一些数据波动,虽然频率小,却难以复现 。面对此次参数异常,型号队伍要查个明白 。
“是转速传感器的问题?还是变换器的问题?”彭越和团队成员画故障树,采集传输线路,调节电阻,不断设计和调整参数 。
“几乎两个晚上没有休息,最终故障在芯片上复现了 。”彭越说 。
陈通斌是长征七号发射队地面供气系统岗位人员 。供气岗被称为火箭动力系统的“全天候服务员”,发射前的状态检查、火箭进场后的各项测试、发射后的产品撤收,可以说发射前后的全部流程中,都有他们的身影 。
如同火箭的各个系统一样,供气系统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别是箭上煤油隔离阀的供气,一旦误供气或供气顺序不当,都会导致隔离阀损坏 。
陈通斌说:“隔离阀在发射场无法处理,必须要将火箭整体返回厂房重新更换 。我绝不允许因为自身的工作失误影响任何一发火箭 。”
工作以来,他已先后参与过10多个型号的30余发任务 。当长征七号遥四火箭升空的那一刻,他仍十分感慨:“还是一样的自豪……”
白天全力以赴赶进度,晚上加班加点模拟复盘,这是长征七号火箭总装人员近几个月来的工作状态 。23时,第二天2时,甚至整个晚上,总装厂的车间灯火通明 。
“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 。”一院长征七号发射队队员崔鑫说,“也许,经历过挫折的人更懂得成功来之不易,因而,我们俯下身子,用行动说话,用努力充实着一个个平凡的日子 。”
90后已成中坚力量
在长征七号遥四队伍里,一群90后已然成为中坚力量 。
此次任务赶在了海南最热的时候,加上百分之八九十的空气湿度,可以说出门就是“蒸桑拿” 。
就是在这样的天气下,90后青年发射队员李国新忙个不停 。直径20米的活动发射平台上,他的身影不断闪现,工作服湿了干、干了湿 。
面对刚刚经历了中修的平台,李国新不留死角,每进行一项工作,都要细致完善技术文件和操作手册 。“苦也罢、累也罢,一想到待飞的火箭,一想到这份神圣的事业,疲惫一扫而光 。”李国新说 。
周宁是负责总体设计工作的一名90后发射队员,他坚持和总装人员在一起,紧盯每一个细节 。看到火箭外臂保护罩上的螺钉特别难拧,他赶紧记下来 。
“在保证设计效果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试着改变螺钉型号,这是后续需要优化设计的地方 。”周宁说 。
哪一步操作有困难,哪一步操作可以改进?周宁寸步不离,站在一旁观察着、记录着 。
“上下游互相多承担一些,替别人多想一些,这就是航天人的协同与担当 。”周宁说 。
长征七号遥三火箭推迟发射时,牛淼作为发射队伍替补队员紧急赶到文昌航天发射场,连续工作50多个小时 。
那一场鏖战让他刻骨铭心 。在这一发任务中,他铆足了劲,“我们要把握好每一个螺钉的力矩、检查好每一个经手的零件 。”
今年,发射队员王光辉已经出差近100天了,他说:“挫折只能让我们越挫越勇,越困难越团结、越努力!”
时光善待每一个努力奔跑的人 。长征七号火箭团队用昨天的付出换来了今天的荣耀 。
- 科学探索|科学家研发毫米级机器人 可实现人体内靶向给药
- 科学探索|野生蝙蝠被发现可在4年后识别跟食物奖励相关的铃声
- 科学探索|盘点大自然6种能使身体部位再生的动物
- 科学探索|中国空间站的光学舱:巡天空间望远镜预计2024年投入科学运行
- 科学探索|科学家发现了本质上不会衰老的物种
- 科学探索|问天实验舱器箭组合体今天进行垂直转运
- 科学探索|新研究揭示了大象是如何避免癌症的
- 科学探索|一种新开发的抗生素被发现可以杀死耐药性细菌
- 科学探索|增材纺织法造出人工心室模型
- 科学探索|MIT团队找到改善工业沸水工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