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揭秘天舟三号任务细节:往太空“送快递”也要检测新冠病毒( 三 )
最后一批撤离岗位的人
9月下旬的海南仍然炎热,定于20日下午的点火窗口,给不少岗位带来了高温挑战 。
当天中午,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在高耸的塔架旁巍巍屹立,静待发射前的燃料加注 。烈日在盘根错节的金属管路间折射,几个蓝色身影在加注现场,关注阀门参数变化和管路状态,在低温防护服的包裹下,他们贴身的衣物却早已被汗水浸透 。
这支多次执行过“国字号”任务的青年团队,经历过彻夜鏖战,也涉足过危险排故 。液氧加注现场负责人张广辉说:“我们是发射区最后一批撤离岗位的人,能陪伴火箭到升空前最后一刻,这些辛苦都不算什么 。”
就在燃料被源源不断输送至火箭的同时,供气系统岗位人员正在查看火箭舱内的环境参数 。长征七号火箭使用低温燃料,9月20日这天的高温天气可算不上“天时地利”,对火箭内部的环境保障提出了高要求 。
因此,自9月16日火箭转入发射区,他们就进入了“火力全开”的状态,这四天四夜几乎住在发射区,只为保证火箭内部的洁净和低温状态 。
发射前一天,塔架内部,塔勤工作者跑上跑下,确认平台情况 。作为“塔架守护者”,他们在这个漫长的夏天,为发射场的塔架维护付出了大量心血 。
今年5月29日,天舟二号任务发射成功,在欢呼相庆之后,他们又投入到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中,发射后设备设施恢复、夏季防腐“攻坚战”以及后续任务准备……这些“无缝衔接”的大工程中,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 。
9月20日,在人们的注视下,发射塔架回转平台徐徐打开,长征七号火箭托举着货运飞船,缓缓露出了“庐山真面目”,白色的箭体在海天之间矗立,火箭上的五星红旗和“中国载人航天”字样格外醒目 。
“各号注意,30分钟准备!”
当天14时40分,发射任务01指挥员王宇亮的口令响彻发射场区 。
加注指挥员检查设备、清点人员,向安全区域撤离 。重量近600吨的长征七号火箭,就是由他们进行氮氧、煤油加注的 。
伴随着一阵山呼海啸般的巨响,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为天和核心舱送去一份中秋“大礼包”,这份礼包将为后续空间站航天员补给工作生活所需的各类物资 。
每一发任务都有暂停发射预案
任务成功了,但很多人不知道,这背后有着型号队伍万全的准备 。为了一发“箭”的成功,他们总是“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火箭发射队01指挥邵业涛说,每一发火箭执行任务前都会有一个暂停发射预案,万一发生故障,时刻按照预案做好系列工作 。
他告诉采访人员,“我们把所有的备份产品全部做好,检验再发运海南,并做到备件及工具齐全,确保出现问题能够第一时间更换处理 。”
这些备件里,不仅有实物,还有和这次发射任务相适应的软件 。“我们要保证备件可以随时上箭使用 。”邵业涛说 。型号队伍还配套了氦质谱检漏仪,在测试阶段演练了舱内操作,保证应急时快速可用 。
邵业涛透露,制订预案时,型号队伍将单点故障对发射的影响降至最低:若某一个系统出现故障,其余系统继续按照流程工作,直到完全不能前进为止 。
截至目前,长征七号系列火箭全箭共制订故障处置预案742项 。邵业涛说:“这将为再次启动发射留出充足的时间,改变过去‘一遇故障则各系统流程全停’的局面 。”
鼓励每个人发现问题
临近发射,邵业涛更忙了,尽管做了十足的准备,他仍然以“十万个不放心”的心态,来面对这次发射 。
- 科学探索|科学家研发毫米级机器人 可实现人体内靶向给药
- 科学探索|野生蝙蝠被发现可在4年后识别跟食物奖励相关的铃声
- 科学探索|盘点大自然6种能使身体部位再生的动物
- 科学探索|中国空间站的光学舱:巡天空间望远镜预计2024年投入科学运行
- 科学探索|科学家发现了本质上不会衰老的物种
- 科学探索|问天实验舱器箭组合体今天进行垂直转运
- 科学探索|新研究揭示了大象是如何避免癌症的
- 科学探索|一种新开发的抗生素被发现可以杀死耐药性细菌
- 科学探索|增材纺织法造出人工心室模型
- 科学探索|MIT团队找到改善工业沸水工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