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Nature 证实:学术界刮起离职潮 大批学者涌向工业界( 三 )
当时,张亚勤从百度“退休”,正式加盟清华大学,受聘清华大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牵头筹建“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 。
文章图片
李飞飞也完全挥别了在谷歌的工作,选择继续专注学术 。
腾讯 AI Lab 负责人张潼离职后,来到香港科技大学任教,同时加盟创新工场 。
之后几年内,国内大厂频频传出技术大牛离职重返学界的消息,包括漆远、马维英、李磊、王长虎、周伯文……
今年 2 月,TensorFlow 技术主管 Pete Warden 突然离职,选择重返斯坦福读博 。
在个人博客里,他阐述了离职的原因 。他表示,自己一直鼓励用 TensorFlow Lite Micro 尝试各种各样的 TinyML 项目 。
此前他也在谷歌尝试过实验,但谷歌的新硬件设备不仅昂贵耗时多,如果失败了还会带来负面影响 。
因此,时隔 20 多年,他决定重返校园回去攻读博士学位 。
为什么会有这种规律?
人才在学术界和工业界之间兜兜转转,其实是技术发展带来的一种自然结果 。
不管几年前大火的深度学习、还是像当下生物制药、被元宇宙带火的计算机图形学 。
技术创新刚开始的时候,科学家奇货可居,被高薪、高待遇聘请,担当企业的首席科学家 。比如当年的吴恩达、张亚勤,现在的图形学大牛王华民等 。
企业也纷纷开始建立研究院,各个大厂不用说了,腾讯阿里华为 。即便那些垂直领域的企业也都有自己的研究院,比如 3D 时尚行业的凌迪 。
更直接一点,那就科学家来创业,如今也成为一种风潮 。
但随着技术进入落地期,企业与科学家之间就显现出一种难以调和的“悖论”—— 研究和产品的对抗 。
毕竟企业做研究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打造产品 。
而学术大牛往往更期待可以有足够自由的空间做科研,可以按照自己对专业的认知,来一步步推进技术发展 。
由于二者的出发点和侧重面不同,矛盾与摩擦在所难免 。
延伸来看,这背后更牵扯到资金方面的问题 。
企业端,“唯利是图”,请科学家造研究院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营收 。而研究院作为成本中心,花钱如流水,如果不能快速实现商业变现,企业靠什么来支撑?
但在纯粹的科学家眼里,探索最前沿的问题是一件长期的事情,应该不计成本,不计营收,又能容许自己的研究为了“短期”利益而降格?
更为直观的是,一旦企业出现财务紧张或到达发展瓶颈期后,内部研究院往往会受到影响 。
于是,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每每新技术周期来临,科学家进入企业搞研究;但当技术趋于应用之后,他们又往往得而复失、重返学界 。
这也就导致现在成功的企业研究院很稀缺,其模式可持续的也很少 。就像活了二十几年的微软亚洲研究院,也无法实现“自我造血” 。
参考链接:
[1]https://weibo.com/2199733231/LvMtu6BmC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1564-8
[3]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IrG0bdMzA02Mj7KThJyltVs8HFSGO9topxClG-b4ROY/edit#gid=1940707896
【人物|Nature 证实:学术界刮起离职潮 大批学者涌向工业界】[4]https://twitter.com/search?q=%23leavingacademia&src=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cience/recent_search_click
- 人物|两位诺奖得主 给“太上老君托梦”的天价白酒当首席科学家
- 人物|小男孩发现天文馆错误百出 气到暴走
- 人物|00后博士毕业拟任南大特任副研究员 网友扒出论文后吵翻了
- 人物|他因“上帝粒子”获诺奖却火速搬到乡下:它毁了我的生活
- 人物|硅谷富豪为科学家妻子捐建科研机构 还拉上V神、小扎
- 人物|爱她就投她!传对冲大佬阿克曼为学术爱妻投资5亿美元搞科研
- 人物|河南捐8208万教授再捐300万:自己住几十年的旧楼
- 人物|中国科学家胡海岚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 人物|广东两所985大学共享一位校长 还有两所211也共享一位校长
- IT|实验证实新药zanubrutinib可缩小80%淋巴瘤患者的肿瘤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