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Nature 证实:学术界刮起离职潮 大批学者涌向工业界( 二 )


但除了大环境本身,更为本质或者更为特殊的原因,还在于有些领域确实已经在进入工业创新落地周期,即产学研转换 。
生物制药就是当中的典型 。
传统制药行业面临着成本高、周期长等痛点,但 AI 的加入,就有望解决这些难题 。而这一能力已经逐步得到证明 。
量子位智库分析的 AI 制药七大趋势显示,不管是临床进展,研发渗透率还是产业接纳度,都在证明基于 AI 的制药技术,成为新药研发的必然趋势 。
而在 2024 到 2026 年,全球 AI 制药行业将迎来两轮爆发式增长,到 2035 年仅国内市场规模就可以达到 2040 亿 。
当技术来到工业界快速、规模化地落地,势必会吸引更多人才涌入 。
人才流向和技术发展周期有关
当然,专业大佬出走工业界的例子,国内也在发生 。
比如在生物计算领域,去年已有两位行业大牛走出校园,开始创业 。
被业界誉为“AI 预测蛋白质结构全球第一人”的许锦波教授,于今年 1 月在北京创立公司分子之心(MoleculeMind),旨在利用 AI 技术帮助行业专家快速识别、设计最合适蛋白质 。

人物|Nature 证实:学术界刮起离职潮 大批学者涌向工业界
文章图片

2016 年,由他开发的 RaptorX-Contact 方法,首次证明深度学习预测蛋白质结构的可行性 。AlphaFold 正是基于他团队前期研究成果 。
另一边,当时也参与了 RaptorX-Contact 方法开发的彭健教授,也于去年成立了华深智药 。他们想要结合自研高通量生物实验技术,为研发人员提供微观世界分子计算、模拟与设计的智能系统 。
去年年底,其开发的 HeliXonAI 刷新 AlphaFold2 记录 。

人物|Nature 证实:学术界刮起离职潮 大批学者涌向工业界
文章图片

而以上两位教授先后踏入工业界,或许并非巧合 。
受到大环境以及关键技术突破的影响,近两年生物计算、生物制药正处于发展的新风口上 。行业内亟需高精尖人才引领创新,发展模式也需要不断探索 。因此,行业大牛拥抱工业界,也并不见怪 。
实际上,人才流动的方向,是判断技术创新应用的重要风向标之一 。
流动规律大致如下:

  • 技术创新周期,人才从学术界涌向工业界;
  • 进入商业落地期后,人才再从工业圈回流到学术圈 。
以 AI 行业为例 。
2012 年以后,随着深度学习迎来爆发期,全球科技大厂都在广纳 AI 技术人才,不少行业领军人物因此踏入了工业界 。
国内方面,2014 年吴恩达宣布加入百度,担任首席科学家职位 。

人物|Nature 证实:学术界刮起离职潮 大批学者涌向工业界
文章图片

同年,阿里巴巴成立阿里达摩院前身 ——iDST 。前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终身教授金榕,就是在那时加盟阿里,担任 iDST 首席科学家和副院长 。
海外方面,2013 年,深度学习之父 Geoffrey Hinton 加入谷歌,Yann LeCun 受聘为 Facebook 首席 AI 科学家 。
2017-2018 年,李飞飞作为斯坦福大学教授,兼顾了谷歌副总裁、谷歌 AI / ML 首席科学家的职位 。
据《卫报》2017 年对英国顶级研究型大学的调查显示,当时大学 AI 人才的流失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研究和教学 。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表示,自己的一名博士生为了苹果开出的六位数薪资,直接放弃学业 。
但随后在 AI 开始落地到各个垂直行业,事情就发生了转变,最明显的就是 2019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