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为什么发烧不退 宝宝长牙发烧拉肚子怎么办

宝宝长到一定的阶段后,牙齿也会长出来,但对于不同的宝宝来说,在长牙齿的阶段中,往往身体方面的反应的情况也有所不同,有些宝宝会出现发烧拉肚子的症状情况,那么宝宝长牙发烧拉肚子怎么办?
宝宝长牙发烧拉肚子怎么办
宝宝长牙的时候出现腹泻的症状,这个时候家长可能会立马将宝宝长牙和腹泻联系在一块,其实宝宝长牙和腹泻的联系不大呢,当然也有些医生说可能是因为长牙的时候身体会发现一些变化,从而导致腹泻 。
宝宝要是出现腹泻情况,家长记住先带宝宝去医院检查哦 。一般来说,如果宝宝的大便已经不成形了,那么及时腹泻,如果只是变软的话,以此来说明宝宝腹泻了是不科学的哦 。
宝宝腹泻的时候记住多喂宝宝喝点水哦,另外多给宝宝吃点容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再加重宝宝肠胃的负担了 。宝爸宝妈也要记住帮宝宝补充足够的水分哦,因为腹泻可能会导致宝宝体内水分流失呢,喂小宝宝喝点水很正确呢 。
最后,出牙的早晚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一般宝宝的第一颗乳牙萌出的年龄月为4-10个月,20只乳牙出齐的年龄多数在2岁半,个别人可以迟到3岁 。出牙的次序及月龄和出牙的只数宝宝的个体差异很大,所以没有必要和别人比较 。要保证牙齿的萌出平时要让孩子多咀嚼 。在食物方面,平时多吃含有蛋白质、钙、磷及维生素A、C、D营养丰富的食品,可以帮助孩子乳牙的萌出 。
宝宝长牙的症状表现
【小孩为什么发烧不退 宝宝长牙发烧拉肚子怎么办】1、腹泻:一般而言,宝宝约七个月大左右开始长出第一颗牙,有些医生认可腹泻与长牙有关,可能是吞下太多的口水造成大便松软 。有些医生则否决此说 。无论有无关联,父母都不应该轻忽宝宝腹泻的现象 。
2、流口水:宝宝约从十周到三、四个月大左右开始流口水,长牙尤其会刺激口水的分泌 。下巴或面部起疹 。宝宝的下巴及脸部皮肤可能因和唾液长期接触而过敏发疹 。要避免这种现象,应该常擦拭宝宝流出的口水 。当皮肤呈现干燥时,不妨擦上温和的乳液来滋润 。
3、轻微的咳嗽:过多的唾液会使宝宝出现反胃或咳嗽的现象 。只要不是感冒或过敏,那就无所谓 。
4、啃咬:长牙的宝宝可能见人就咬──从他自己的手到妈妈的**、甚至陌生人的手指头──无非是想借啃咬的施力来减轻牙床下长牙的压力 。
5、疼痛:发炎是柔缓的牙床纤维对付迫近的牙齿唯一的办法,对某些宝宝它会造成剧痛,有些宝宝则丝毫没有感觉 。尤其是长第一颗牙及臼齿时最不舒服(不过臼齿大约是在一岁以后才会长) 。
小孩为什么发烧不退,对于这个问题,相关人士表示,对3个月内婴儿体温超过38.5度,必须带孩子到医院检查 。但是如果温度不高的话,就可以看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降温方式,让宝宝恢复健康 。
小孩为什么发烧不退
1、维持家中的空气流通:若家有冷气,维持房间温度于25—27℃之间 。可将宝宝置于冷气房中或以电扇绕转着吹,使体温慢慢地下降,宝宝也会感觉舒适些 。但如果其四肢冰凉又猛打寒颤,则表示需要温热,为了患儿舒适可以温热水泡泡手脚 。一般打寒战的患儿,温度可能还会继续上升 。
2、脱掉过多的衣物:如果宝宝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热,可以少穿点衣物 。
3、温水拭浴:将宝宝身上衣物解开,用温水(30~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宝宝皮肤的血管扩张将体气散出,另外水气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 。
4、可以用退热贴:退热贴的胶状物质中的水份汽化时可以将热量带走,不会出现过分冷却的情况 。(效果不明显,想用可以用 。)不建议用冰枕,因宝宝不易转动身体,冰枕易造成局部过冷或致体温过低 。
5、多喝水/奶:给宝宝多喝水/奶,利尿排毒,并防脱水 。水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可使体温下降及补充宝宝体内的失水 。奶里面(80~90%都是水分 。)
6、使用退烧药:当宝宝中心温度(肛温或耳温)超过38.5℃时,可以适度的使用退烧药水或栓剂 。严格按照说明书,核对好剂量,切勿超量服用 。服过退烧药后要多喝水,才能让退烧药更好的起效 。呕吐厉害的患儿可以使用退热栓 。
7、及时送院治疗:对3个月内婴儿体温超过38.5度,必须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排除泌尿系感染;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感染,因3个月内婴儿免疫力弱,控制感染能力有限 。
为什么婴幼儿容易发烧
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体温调节中枢系统发布还不成熟,再加上身体的抵抗力比较差,受到感染的几率比较高,所以常会有发烧的情形出现 。很多身体疾病确实会造成发烧,如各式病毒、细菌的感染发炎、肿瘤癌症、自体免疫疾病、脱水等,这些都需经过各种检查才能确知,且需加以适当的治疗处置 。
医师对于发烧,在乎的是疾病本身的影响及进展,但通常父母只看到疾病外表,如发烧、呕吐、咳嗽,就慌乱不已 。回家吃了医生开的退烧药,等孩子又烧起来,就又不放心,立刻再来医院,问为什么吃了药,还发烧,甚至要求医生给宝宝开退烧针、开抗生素,认为这样效果快 。殊不知这样只会延误医生准确的找出引起发烧的真正原因,无法对症下药 。还容易造成过度治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