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瘫针灸治疗概述及方法

【概述】
截瘫 , 是指脊髓损伤后 , 受伤平面以下双侧肢体感觉、运动、反射等消失和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丧失的一种病症 。其中 , 上述功能完全丧失者 , 称完全性截瘫 , 还有部分功能存在的 , 称不完全性截瘫 。早期为弛缓性瘫痪 , 约3~4周后 , 逐渐转为痉挛性瘫痪 。截瘫病因与脊髓外伤或本身病变有关 。现代西医学除在脊髓损伤的急性期可采用手术治疗外 , 对本病症尚无理想的方法 。本病症是重要的难治病之一 。
现代应用针灸治疗截瘫的临床文章 , 最早发表于1954年[1] 。直到60年代 , 报道仍很少 , 且多为脊髓结核所致的截瘫病例 。从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 , 在我国针灸界曾掀起过一个治疗外伤性截瘫的热潮 , 各地都作过一些有益的探索 , 取得了一些成效 , 并编撰了《外伤性截瘫防治手册》一书 。进入80年代 , 针灸治疗截瘫的工作继续开展 , 无论在取穴、手法及疗效评价上 , 都采取了更为客观和科学的态度 。
目前 , 一般主张针灸之前先要解决脊髓损伤后的再生与恢复的条件 , 亦即解决必要的通路 , 早期应积极配合手术和闭合复位 。在针灸方法上 , 仍以刺灸法为主 , 可配合运用芒针、电针、穴位注射等 , 并内服中、西药物 。现在报道的病例 , 多数是综合治疗的 。不少资料表明 , 针灸等穴位刺激 , 在一定条件下 , 对脊髓损伤有一定促进恢复和再生作用 , 并可在不同程度上恢复其功能障碍 。故针灸对本病症的临床价值应予肯定 。针灸的有效率约在80% , 而基本痊愈率则在15~20%左右 。
【治疗】
体针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分2组 。1、断面九针穴、伏兔、足三里、阳陵泉、绝骨、解溪;2、肾俞、次髎、血海、三阴交、髀关 。
配穴:调理二便加气海、中极、秩边、天枢、上、中、下 。
断面九针穴位置:上穴为损伤平面上一个棘突 , 下穴为腰椎5(L5)棘突 , 中穴为上下穴连线之中点 , 加上、中、下三穴之两旁夹脊穴 , 共为九穴 。
(二)治法
药液: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混合注射液(维生素B1100毫克/2毫升加维生素B12100微克/毫升) 。
每次主穴两组分别取2~5穴 。配穴据症取2~3穴 。主穴第一组为毫针刺 , 第二组为穴位注射 。血用穴则可针刺与穴注交替 。毫针刺法:要求深刺 , 针深1~3寸 , 用较大幅度提插捻转 , 中强刺激强度 , 使背部穴针感传向麻痹平面以下 , 腿部穴尽量激发针感 。血用穴可用中弱刺激 , 但要求任脉穴针感传至** , 秩边斜向内刺 , 使针感传至小腹 , 天枢穴传至腹股沟 。针刺每日1次 , 每次留针1小时 。
穴位注射法:上述药液任选1种 , 亦可交替选用 。上下各取1~2穴 , 用5号齿科针头 , 深刺并作反复提插后 , 以较快速度推入药液 , 每穴1~2毫升 。隔日1次 , 穴位交替轮用 。
体针10次为一疗程 , 穴位注射5次为一疗程 , 隔3~5天后继续下一疗程 。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基本痊愈:能独立行走 , 近似随意膀胱;显效:扶拐行走 , 反射性膀胱;有效:拄拐代偿行走 , 膀胱括约肌功能部分恢复 。
共治疗578例 , 基本痊愈55例(9.5%);显效及有效439例(76.0%) , 无效84例(14.5%) , 总有效率为85.5%[2~4] 。
体针
(一)取穴
主穴:损伤平面上(1~2个棘突)和下(1~2个棘突)的督脉穴和夹脊穴 , 膈俞 。
配穴:分4组 。1、关元、中极、天枢;2、秩边、殷门、委中、昆仑;3、髀关、伏兔、足三里、冲阳;4、环跳、阳陵泉、绝骨、丘墟 。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 , 配穴第一组每次取2~3穴 , 余每次取一组 。督脉穴刺法: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所要针刺穴位的上、下两个棘突点间的皮肤 , 右手持针 , 针尖垂直刺入 , 缓慢均匀提插 , 以测知针尖所遇之阻力 , 并体会指下感觉 。如因骨折或脱位使棘突间发生改变时 , 可按照损伤平面上下选取督脉穴的原则 , 加用其他督脉穴 。进针深度一般为1.5~2.5寸 , 当手下感到弹性阻力(为刺中黄韧带) , 局部胀、重、酸感时 , 仍可继续针刺 。一旦指下有空虚感 , 且病人自觉针感向双侧下肢或会**放射 , 则不得深刺 , 稍将针外提 。施平补平泻手法 。配穴 , 应尽量使之得气 , 施平补平泻手法 。留针20~40分钟 。每日或隔日1次 , 10次为一疗程 , 疗程间隔3~5天 。
(三)疗效评价
共治623例 , 用类似上述标准评定 , 基本痊愈106例(17.1%) , 显效165例(26.5%);有效260例(41.8%) , 无效91例(14.6%) , 总有效率为85.4%[5~7] 。
电针
(一)取穴
主穴:扶突(臂从神经)、曲池(挠神经)、冲门(股神经)、阳陵泉(腓总神经)、腰俞(马尾神经)、阿是穴 。
配穴:中极、关元、会阴 。
阿是穴位置:脊柱正中线 , 损伤平面两端棘突间 。
(二)治法
本法主要是通过刺激神经干的方法进行治疗 。针刺时务求刺中神经干 。主穴可根据瘫痪部位选取 , 阿是穴每次均取 。大小便障碍者加取2~3个配穴 。具体刺法如下:扶突穴针刺2~3厘米 , 使上肢有触电感 , 由池深刺3~4厘米 , 使前臂有触电感 。以上两穴为上肢亦瘫痪者选用 。下肢截瘫用下述穴:冲门 , 刺入2~3厘米 , 肌四头肌出现收缩;阳陵泉进针2~3厘米 , 小腿外侧有触电感;腰俞 , 针尖向上 , 在骶椎与尾椎间向上深刺入6~8厘米 , 针感放射至会阴;阿是穴由上、下棘突间刺入 , 深约4~6厘米 , 法同体针部分所述 。配穴 , 任脉穴针感向会阴放射 , 天枢穴传至腹股沟 。然后均通以电针 , 电针时 , 正脉冲不小于25V , 负脉冲不小于45V , 用连续脉冲波 , 每次通电5~10分钟 , 每日2次(背部和腹部穴各1次) , 每周12次 , 3个月为一疗程 。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基愈:能单独行走 , 肌力恢复在Ⅳ级以上 , 生活自理 , 大小便基本自控;显效:治疗前卧床或靠轮椅 , 治疗后能扶单拐或双拐行走1千米以上 , 肌力Ⅱ级或Ⅲ级 , 大小便控制1~2分钟;有效肌力提高1~2级 , 运动、感觉、大便均有好转;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
共治疗71例 , 结果痊愈7例(9.9%) , 显效19例(268.%) , 有效36例(50.7%) , 无效9例(12.7%) , 总有效率为87.3%[8] 。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2组 。1、百会、前顶、夹脊(从受伤脊柱上2椎体至第5骶椎 , 旁开2寸)、环跳、肾俞、承扶、殷门、承山、昆仑;2、百会、前顶、肩、曲池、外关、合谷、大肠俞、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八风 。
配穴:小便失禁加关元、气海、八髎 , 大便失禁加天枢、支沟 。
(二)治法
以电针为主 , 每次取主穴一组 , 据症加配穴 , 分别在头部、四肢、背部穴通连续波 , 频率60~80次/分 , 刺激量以可耐受为度 。留针30分钟 。灸法:电针腹部时取关元、气海;针背部时取肾俞、大肠俞 。在电针留针时用灸盒施灸30分钟 , 以局部潮红为度 。穴位注射:腰及下肢穴 , 每次取3~4穴 , 交替应用 。药物为维生素B1、B12以及硝酸一叶荻碱 , 每穴0.5毫升 。以上方法均每日1次 , 10次为一疗程 , 疗程间隔2~3日 。
(三)疗效评价
共治37例 , 基愈5例 , 有效28例 , 无效4例 , 有效率为89.2%[9] 。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春为 。脊椎结核病所引起截瘫的针灸治疗 。北京中医1954;(9):22 。
[2]郑宗昌 。针刺加水针治疗外伤性瘫痪——附72例疗效分析 。新中医1982;(7):32 。
[3]李观荣 , 等 。针刺治疗外伤性截瘫124例疗效观察 。中医杂志1985;26(12):34 。
[4]李希贤 。针刺治疗外伤性截瘫八例疗效观察 。中国针灸1986;6(6):封4 。
[5]钮韵铎 。针灸治疗外伤性瘫痪500例疗效观察 。北京医学1980;2(4):225 。
[6]陈志华 。外伤性截瘫的针刺体会 , 针灸论文摘要选编(中国针灸学会) , 1987:39 , 北京 。
[7]天津市中心医院针灸科截瘫小组 , 等 。100例外伤性截瘫的针刺治疗与体会 , 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一) , 1979:57 , 北京 。
[8]赵吉民 , 等 。电针神经干治疗截瘫71例分析 。中国针灸1989;8(5):13 。
[9]郁美娟 , 等 。电针为主治疗外伤性截瘫37例临床观察 。中国针灸1992;12(4):9 。
【截瘫针灸治疗概述及方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