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勿贪凉,饮食切记少辛多酸

  立秋是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 , 是秋季6个节气中的第1个 , 在每年公历8月7日前后 , 太阳黄经135° , 斗指申位(西南方向) 。立也 , 始也 , 立秋标志着从这一天开始 , 将进入秋天 , 所以叫立秋 。
  从立秋开始 , 早晚虽然开始有凉意 , 但中午依然很热 。所以立秋后依然要注意避热纳凉 , 早睡早起 。
  《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 , 故万物收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 , 立秋后 , 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 , 人应当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 。专家提醒 , 秋季养生 , 凡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精神情志 , 皆以“养”和“收”为原则:起居宜“早睡早起” , 饮食需“少辛多酸” , 锻炼宜轻松平缓 , 精神需安神养气 。
 
  夏秋之交病候有哪些特点?
  立秋到秋分之间 , 属于“入地户” , 气化由阳入阴 , 天气渐凉 , 热渐退昼渐短 , 夜渐长气候由热转凉 , 大地逐渐转为收藏 。所以 , 从立秋起 , 要开始养阳 。
  第一 , 人体气血也开始逐渐内收 , 表现为呼吸、心跳逐渐变慢一些 , 新陈代谢也开始减慢 , 以适应与自然相应 , 脏气开始内藏的需要 。所以从立秋起 , 要开始养收 。
  第二 , 夏秋之交 , 天气忽冷忽热 , 燥湿不调 , 寒温难定 , 阴阳气交不稳定 , 容易得病 , 所以就要养好生 。
  第三 , 养生原则早卧早起、多做深呼吸 , 多吃润肺生津之品 。
 
  饮食调养:“少辛多酸”慎进补
  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 , 也是阳气渐收 , 阴气渐长 , 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 , 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 , 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 , 秋冬养阴”的原则 , 立秋时节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时候 , 人们可以根据这一节气的特点 , 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 , 以补充夏季的消耗 , 但不能“乱补” 。
  在立秋过后 , 很多“苦夏”、在夏天里食欲比较差的人 , 食欲逐渐好转 , 因此主动或被动地开始贴秋膘;一些老人更讲究主动贴秋膘 。不过专家提醒人们 , 不要急着贴秋膘 。因为此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 , 还没有调理过来 , 如果吃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 , 会增加肠胃负担 , 影响胃肠功能 。因此吃肉要适当 , 最好等到天真正凉下来以后 , 再多增加肉食 。那些患有胃肠道疾病、高血脂、慢性中风等疾病的人 , 不宜摄入肉食太多 。
  立秋进补的原则是“少辛多酸” , 尽量少吃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 , 适当多食酸味水果和蔬菜以助养肝 。要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 , 可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 , 另能调理脾胃功能 , 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础 。
【立秋勿贪凉,饮食切记少辛多酸】  与肉食相比 , 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 , 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湿的功效 。中医养生还提倡立秋后每天早晨喝粥 , 粥利于健脾 , 可助脾胃滋阴 , 平衡健旺的阳气 。
  立秋之后还要谨记“秋瓜坏肚” 。不论西瓜或香瓜、菜瓜 , 都不能任意多吃 , 否则会损伤脾胃阳气 。夏令大量食瓜虽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 , 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 。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 , 势必更助湿邪 , 损伤脾阳 , 腹泻、下痢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 。
  秋天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 , 空气中缺少水分 , 人体同样缺少水分 。古代就有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朝朝盐水 , 晚晚蜜汤 。”白天喝点盐水 , 晚上则喝蜜水 , 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 , 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