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茶罗是配合茶碾子使用,用来筛罗茶末的工具 。罗圈多为木质,因此又有别名“柘罗”;罗底多用丝织品细密织就,因此审安老人称其为“罗枢密”,并赞曰:“几事不密,则害成今 。高者抑之,下者扬之,使精粗不致松湿殽人其难诸,奈何矜细竹而事諠譁惜之 。”一·面罗与罗合面罗是古人将面粉和麦麸分离的工具,用的马尾丝织的成较为细密的筛子作为罗底,外用木片圈成圆形,使用的时候罗在两根光滑的木棍上,粉碎的谷物在面罗里来回运动,面粉就筛出来,留在罗内的是麦麸,农村依然还在使用这种简易的罗 。而“罗”字本意是用绳线结成的捕鸟网,《说文》载:“罗,以丝罟鸟也 。”其甲骨文字形为网中有隹,表示以网捕鸟的意思,小篆增加了“糸”,表示结网所用的材料 。《说文·竹部》记:“籭,竹器也 。可去取麤去细 。”段玉裁注云:“俗云簁籮是也 。《广韵》云:簏,也,能使麤者上存,细者下 。簏、簁古今字也 。汉贾山传作篩 。”这说明至少在汉代已经有了面罗 。我们的先祖已经用来筛罗面粉,分离出面粉 。到了魏晋时期,罗的制作已经很精细了 。医书中更是多见将药品研为极细末,常见“过重绢罗”、“细绢罗筛”的记载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造神曲并酒》中记录制造酒曲的方法是将生小麦与经过炒、蒸熟的小麦合在一起“细磨,罗取麸,更重磨,唯细为良” 。此外,别外在《饼法第八十二》中还多次提到秫米粉“绢罗之”、“细绢筛面”等 。这说明在北魏时期已经有绢制的罗了,并且多用于食物、药品的加工,这与陆羽所记茶罗“纱绢衣之”的说法一致 。绢是丝织品中的基本产品,是生丝织就,即缫出的丝未经煮练漂洗就织成的帛 。纱属于丝织品中的精细者,与縠是同类,因为这两种丝织品极为轻与薄,古人用雾来形容它们 。宋玉《神女赋》:“动雾縠以徐步兮,拂墀声之珊珊 。”《汉书·江充传》“充衣纱縠禅衣”注云:“轻者为纱,绉者为縠 。”这说明此时的罗已经相当精细了 。元代王祯《农书》详细的记载了古时使用的罗,共分为三种:普通罗、脚打罗和水击面罗等 。普通罗即最常用的面罗 。脚打罗和水击面罗两者的原理基本相同,只是动力来源转成人力和水力 。在这本农书的《农器图谱》部分,王祯详细的记录了水击面罗的原理:“水击麪罗、随水磨用之,其机与水排俱同;……罗因水力互击桩柱,筛麪甚速,倍于人力 。又有就磨轮轴作机击罗,亦为捷巧 。诗云:春雷声殷雪成围,收入罗床别有机,才得水轮轻借力,方池匀受玉尘飞 。”这些记载表明,在古代罗的使用范围之广,而陆羽一生足迹遍布天下,贴近广大民众的生活,对这些用具自然不陌生,设计制作茶罗时,自然而然借鉴了面罗的运作原理 。罗合是陆羽《茶经》中所记的茶罗 。《茶经》云:“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 。用巨竹剖面而屈之,以纱绢衣之,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口径四寸 。”罗合与面罗稍有不同,它融合了罗茶和贮茶两种功能,并且加了顶盖 。罗合主要用来筛分和贮放碾碎的茶粉的器具 。它分为罗盖、罗和罗身三部分,盖上盒盖就可以把罗夹紧,筛好的茶粉和茶则一起放在罗合中 。茶罗的使用是为了使茶粉研磨均匀筛选出细研的茶末,以求煎出的茶汤风味更佳 。罗圈用竹子弯曲而成,罗面为纱绢,罗茶时,顶上加盖,以免茶末飘散 。二·唐宋茶事之茶罗关于罗茶的记载,我们所能得到的最早的也就是《茶经》中记述的内容 。法门寺银茶罗是仅有的一件出土茶罗,定名为“鎏金飞天仙鹤纹壶门座银茶罗子” 。由盖、身、座、罗、屉几部分组成,外底錾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罗子一副全共重卅七两” 。罗盖为盝顶,长方形,盖面饰二飞天,旁有流云;盖剎饰流云及一周莲瓣,立沿饰流云 。罗身四面錾有花纹,罗座有镂空扁桃形壶门 。罗用双层框夹固罗底,罗屉为长方形抽斗,屉面饰流云莲瓣,安有底衬梅花形衬垫的环形拉手 。出土时,茶罗中尚有残存的纱罗,极细密,反映出此时对茶末颗粒的细度已经加以重视 。《茶经》中对碾末过罗的茶末有过详细的描述: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 。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 。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 。……碧粉缥尘,非末也 。细米,在此处指的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子实,喻指极少或极小的事物;菱角,是指形状像角的东西 。“碧粉缥尘”显然是说,茶末要细,但是又不能太细,像缥尘一样就已经废掉了 。毕竟唐朝吃茶法是煎茶烹煮,要把茶末下入茶鍑内的滚水中,茶末太细则易飘散,“松花飘鼎泛,兰气入瓯轻”(李德裕《忆茗芽》) 。茶末入鼎烹煮时,不可太粗不然沉于水底,亦不可太细不然随风而飘 。当然《茶经》中的记述与地宫茶罗所处的年代不同,饮茶方式也稍有变化 。陆羽著《茶经》初稿完成于上元二年,时为盛唐时期,盛行的是煎茶法,对于茶末的要求没有后来点茶法盛行时的宋时那么严格 。法门寺茶具的年代已是晚唐时期,当时已经出现点茶法的雏形,法门寺茶罗的残罗底正好印证了这一说法 。这一时期事实上正是煎茶法和点茶法并行的时期 。地宫出土的这一套茶具,许多细节都反映出点茶法的印记,饮茶方式的变动主导着茶具的形制变化 。此茶罗在变动中又秉承着陆羽罗合的诸多设计理念,传统与创新的兼济在这件器具上表露无遗 。银茶罗与《茶经》中罗合相比,更加华丽细致,凸显皇家风范 。银质长方形结构不同于陆羽所制竹节所制圆形茶合,当然这也可看出民间使用的茶具与宫廷所用的区别,至于圆形与长方形的差别应当是陆羽遵从自然主义的原则所至,既然选用竹节,就顺着竹子的本性制作罗合 。宋时点茶,要求茶末极细,这样才能入水着盏无水痕,在茗战中得胜,所以茶罗的罗底制作的非常精细 。曾几《李相公饷建溪新茗奉寄》“碾处曾看眉上白”下自注云:“茶家云碾茶须令碾者眉白乃已 。”诗人碾茶过罗之时,翻飞的茶末把眉毛都沾成白色,可以想见罗底的细密程度 。要制作这种精细的茶罗,必要选用蜀东鹅溪的画绢 。蔡襄《茶录》云:“茶罗以绝细为佳 。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投汤中揉洗以幂之 。”《大观茶论·罗碾》记:“罗欲细而面紧,则绢不泥而常透 。”茶罗细密,则茶末均匀细腻,这样调出的茶汤才会雪白细腻,盛在黑釉茶盏中方能凸显茶色乳白 。元稹一首咏茶的宝塔诗《一字至七字的茶诗》中提及碾茶过罗的情境:“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嫩色、碗转曲尘花 。”白玉雕琢的碾子,红纱做的罗底,嫩黄的茶粉,洁白的茶碗,诗人将烹茶的过程写的极富美感,读之便口舌生津,鼻端似乎萦绕一段若有若无的茶香 。元时依然秉承了宋朝的饮茶方式,直到明朝时,出现炒青茶,时人饮茶大多冲泡,茶罗才开始不用 。文/刘文娟,河南驻马店人,云南大学中文系文字学专业毕业,硕士期间师从木霁弘先生,为作毕业论文,开始对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具进行研究 。现为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汉语教师 。图/网络图片谨致以谢!本文转载自微信“茶业复兴” 。【细说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具之茶罗考「茶具考古」】
推荐阅读
- 细说壶承,茶席中的点睛之笔
- 江南百景图土地宫有什么用
- 细说精油7个使用方法
- 细说日本砂铁铁壶
- 法门寺“地宫”中的御用茶具
- 大话2地宫怎么杀
- 复古非万能 细说国货化妆品3大失败点
- 从法门寺出土茶具看唐代宫廷茶文化
- 细说BB霜的前世今生 正确用法知多少?
- 僖宗皇帝的奢华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