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化唐朝茶道文化

大唐是中华民族的鼎盛时期 。随着唐帝国强大的国际影响和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国的茶香、茶艺,远播海外 。大唐皇帝在六迎佛骨时,曾将一套价值无与伦比的宫廷茶具,奉献给法门佛祖 。1987年4月3日,这批稀世珍宝重见天日,立即引起世界轰动 。

唐朝文化唐朝茶道文化

文章插图
【唐朝文化唐朝茶道文化】根据陆羽《茶经》的记载,人们艺术地复原了“大唐茶韵”,其中包括“清平茶”、“大唐贵妃茶”、“大唐文士茶”、“大唐禅茶”、“大唐民俗茶”等,让今人了解大唐的茶文化 。
大唐君臣清平茶说的是唐明皇李隆基邀请大学士李白品尝全国各地进贡的新茶贡品之事 。李白诗性大发,挥毫写下了千古名篇《清平调三首》 。大唐君臣清平茶程序繁多,分为备器、鉴赏茶饼、炙茶、碾茶、筛茶、候汤、投盐、舀汤、置茶兑汤、分茶、敬茶、闻茶、观色、品茶、谢茶等十六个步骤,是盛唐时期的宫廷茶艺 。
长安汇萃了大唐的茶界名流文人雅士,他们办茶会、写茶诗、着茶文、品茶论道、以茶会友 。文士茶道分为备器、凈手、焚香、礼拜、赏茶鉴茶、鉴水、烹茶、闻茶、观色、谢茶等 。受邀参加茶会的文士用弹琴、吹笛、舞剑烘托茶会气氛和答谢主人 。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唐宫廷茶具,证明唐代佛门禅茶已经非常兴旺 。钱易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唐宣宗曾问一位130多岁老僧,吃了什么药能这么长寿?老僧说没吃什么药,唯一的嗜好是饮茶 。法门禅茶是佛教中的一种茶道,是禅师茶艺、佛门品茗的高雅艺术 。茶道程序繁多,分为礼佛、凈手、焚香、备器、放盐、置料、投茶、煮茶、分茶、敬茶、闻茶、吃茶、谢茶等 。
细观陆羽所作《茶经》,不能看出陆羽不但研究茶的自然科学属性,还非常重视研究茶的饮用 。如煎茶过程、茶具与水对茶汤质量的影响等 。陆羽在《茶经》中十分详尽地阐述了唐代饮茶方式的主流,对茶的采摘、制作、饮用进行了细化,其煎茶方法为:炙茶、贮茶、碾茶、罗茶、择水、烹水煎茶(一沸调盐叶,二沸时出一瓢水、环激汤心、量茶末投于汤心,待汤沸如奔涛,育华)、分茶至各茶碗,使沫饽均分 。
与南北朝时期饮茶的不同,表现在由汤活改为煎茶,调味料由葱、姜改变为少量盐花,以及对影响茶汤品质各方面因素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与细化 。如开始认识不同水质对茶汤质量影响,不同沸水程度对茶汤质量的影响,不同产地茶碗对茶汤汤色的影响等 。这些均体现了陆羽穷究天地奥秘的执着追求精神 。陆羽对茶学、茶事各方面的深入探索与宣传,为茶艺类茶道和风雅类茶道的形成尊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使它们具有了科学性与合理性 。
茶道的创立则是唐代饮茶文化的最高层面,即精神方面的内容,这是唐代茶文化的突出表现 。陆羽创造了以“精行俭德”为中心的茶道思想,只不过没有使用“茶道”这个词而已,诗僧皎然首次提出了茶道概念,皎然的看法中“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其内容自然是极其丰厚,韵味流长的 。
唐代茶道的三大代表类型:修行类,风雅类,茶艺类
唐代茶道有三大代表类型 。(修行类,风雅类,茶艺类)
以诗僧皎然,卢仝为代表的“修行类”茶道流派 。通过饮茶得道,而这个道可能是陶潜隐居修行之类的最终目的;或如僧侣苦心修行,破除红尘烦恼、参禅修行的道,或如赵州和尚偈语“吃茶去!”的道等 。该茶道类型是以饮茶、品茗作为人的一种感悟方法,是从人的生理至心理直至心灵的多层次感受,有一个从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沏茶、奉茶、品茶过程中多种因素的累积,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如观赏茶器、茶叶及沏茶的过程,观茶色、嗅闻茶香,品味茶汤,品茗感受的过程是茶与心灵的和谐过程,使人返璞归真 。饮一碗茶汤,到达涤去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的境界 。第二碗饮罢,清醒神思,仿佛忽然降下了清神静思的飞雨 。至此,量变已累积至临界状态 。不喝第三碗茶,仍不能到达茶道的境界,饮罢三碗便得茶道 。由量变到质变,产生飞跃,到达道的境界 。由凡人的境界上升到达仙人般的境界 。同理,没有前而量积,是难以达到茶道境界的 。
修行类茶道的特点是,饮茶环境清静,讲究独自饮茶品茗,益神思,得茶之神韵,以饮茶作为益思,参禅,修行的途径 。随着饮茶数量的增加,饮茶的感受从生理到心理再到心灵,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修行类茶道以释皎然,赵州禅师为代表,以引退,出世思想为主 。
风雅类茶道的特点:把饮茶的物质享受与饮茶活动中的文化艺术享受相结合,使饮茶活动成为具广泛观赏美,富含文化艺术气息的饮茶活动 。风雅类茶道以入世的王公贵族如常伯雄,李季卿为代表,注重饮茶的物质文化享受 。
茶艺类茶道的特点是探究一切影响茶汤品质的因素,使茶汤品质发挥极致,以此体现人文精神 。茶艺类茶道流派以陆羽为代表,以茶艺映照人文素养,体现人对世界事物至理玄妙的理解与洞 察把握能力 。
大唐时期“茶道”的出现表明,饮茶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境界,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
唐代宫廷茶艺表演
唐代饮茶风气兴盛,从僧俗平民到宫廷皇帝,无不崇尚饮茶 。当时茶叶生产也非常发达,开始征收茶税 。唐朝政府在浙江吴兴(今湖州)建立专门为皇宫生产茶饼的贡茶院,生产紫笋茶供皇宫使用,每年4月5日清明节,皇帝要举行盛大的茶宴招待大臣们 。每当吴兴的紫笋茶在清明节前两天必须运到首都长安,当紫笋茶运来之时,宫中的嫔妃们就忙碌起来,头上插的牡丹花在晃动,帖在两颊的金花箔也随着酒窝在跳动 。正如唐诗所描写的“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 。”下面介绍的唐代宫廷茶艺表演是根据陆羽《茶经·五之煮》记载的煮茶程序来编排表演的,体现的就是“清明茶宴”的盛况 。
(一)表演人员:
五位,其中四位宫女,一位是专门为皇帝煮茶的“茶博士” 。整个煮茶活动由“茶博士”负责 。(表演还可根据舞台效果增加为十二位宫女 。)
(二)舞台背景:
一幅晚霞中唐代楼阁的背影,附有唐代诗句:“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 。”点明了主题是反映唐代皇宫中的“清明宴” 。
(三)音乐:
唐代名曲《春莺曲》
(四)服装:
四位宫女身着大红色唐代宫廷服,带有高发髻 。另一位茶博士身穿唐代官袍,头带官帽 。
(五)茶具:
唐代宫廷茶艺表演所用茶具是根据1987年陕西法门寺宝塔地宫出土的唐代皇帝使用过的鎏金银茶具仿制 。这套出土的唐代金银器烹茶器具,多为唐僖宗(公元873—888年)所供奉,它表明中国在唐代时宫廷达贵饮茶风气已十分盛行,尽管在这以前,我国已有饮茶的茶具和风俗的文字记载,但并无实物为证 。这次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整套茶具正是唐朝饮茶之风盛的有国物证,为研究我国茶具历史和饮茶习俗提供了有国的佐证 。这套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唐僖宗供奉佛祖释迦牟尼指骨舍得系列金银茶具,是迄今世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整、古代茶文化史料都未曾记载的珍贵茶具文物 。这套完整成套的绝世珍宝,确凿地证实了唐代皇宫、宫廷茶道和茶文化的存在,是皇室宫廷茶文化的完美表现,也是唐宫廷饮茶风尚及奢华的见证 。主要包括:鎏金银茶罐、鎏金银茶笼、鎏金银茶碾、鎏金银茶罗、鎏金银龟盒、鎏金银盐台、琉璃茶盏 。此外还有《茶经》中所说的风炉、火夹、交床、竹夹、银夹、纸囊、木槌、木砧、拂末、瓢、茶巾、水盂、团扇各1件、、托盘4个 。
(六)表演程序:
1.【备具】音乐起,由宫女端着茶具出场,茶具分两次端出置于桌上 。
2.【进场】宫女缓缓出场所,随后茶博士出场
3.【赏器】在煮茶前,首先要介绍一下此次差异表扬所用的茶具,依次由每位表演者进行展示:
(1)鎏金银茶罐这是用来盛装茶饼的
(2)鎏金银茶笼烘烤后的茶饼放在茶笼中备用
(3)鎏金银茶碾把茶笼中的茶饼用茶碾碾碎
(4)鎏金银茶罗碾碎的茶饼要用茶罗筛成很细的茶粉
(5)鎏金银龟盒将茶粉放在龟盒中备用
(6)鎏金银盐台这是用来装盐的器具
(7)琉璃茶盏用来盛装茶汤的器皿,下有托,防止烫伤
4.【涤器】茶博士将琉璃茶盏温润一遍
5.【炙茶】宫女用火夹夹起茶饼放在风炉上烘烤,另一宫女用团扇扇火,宫女将茶具依次递给茶博士 。
6.【碎茶】将烘烤后的茶饼用木槌敲成碎块
7.【碾茶】将敲碎了的茶饼放到茶碾中碾成粉末
8.【罗茶】将碾过的茶末放到茶罗中筛成很细的茶粉 。
9.【煮茶】宫女将水第一次烧开,冒出的水珠如“鱼目蟹眼”一样大小,称为“一沸”时,此时茶博士用茶匙放入少许盐调味;当水第二次烧开,水泡如“涌泉连珠”,称为“二沸”,茶博士要舀出一瓢水备用,然后用竹夹在锅中心搅打,使锅里的水形成旋涡,再舀一勺茶粉从旋涡中心倒下出,最后当锅中的水第三次烧开,水如“腾波鼓浪”,称为“三沸”时,茶博士再将刚舀出的那瓢水倒回 。这样一锅茶汤就煮好了 。
10.【奉茶】由宫女们将茶汤奉给贵客们品尝,举杯与大家共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