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喝茶的历史非常悠久 。在四川发现的一份汉朝契约里,就写明去市场买茶,为主人煮茶,清洗茶具等僮仆分内的职责 。四川的茶馆都很拥挤,伙计们为了不打扰客人,不能凑得太近 。于是有人突发奇想,发明了长嘴铜壶 。如今这种手艺被演化成一套炫目的技艺,名为“龙行十八式” 。
曾亿馨:“我叫曾亿馨,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学生 。我学习长嘴铜壶有三年多了 。其实一开始会去学习茶艺和长嘴铜壶,是受我爸妈的影响 。我爸妈都特别喜欢喝茶” 。
文章插图
四川成都:
成都是个大茶馆,茶馆里有个小成都 。
“我第一次看龙行十八式是我十七岁的时候 。如果是女孩,耍这个长嘴铜壶的话一定很帅” 。“你还要练龙行十八式不知要练好久” 。“想起那一招我太恼火了” 。“就不要练了,就把凤舞(十八式)练好” 。“你就是不想教我” 。“不是教不教的问题,是你练了没有用啊” 。“咋没有用呢” 。“是没有用嘛,我跟你说没用 。你耍又耍不了人家那么快” 。“我慢慢练嘛” 。“你慢慢练,你体力跟得上不” 。
师傅告诉曾亿馨,要想学好龙行十八式,先要懂得茶 。
文章插图
四川雅安:
距离成都一百多公里的雅安,有一座蒙顶山 。相传,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一个叫吴理真的人,在这里种下了七株茶树 。后人在吴理真当年种下茶树的地方建了一座茶园,取名皇茶园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成为好水沏好茶的象征 。曾亿馨要找的人,就生活在蒙顶山上 。成先勤——蒙顶黄芽工艺传承人:“像你们年轻人太浮躁了 。真的天天在这里采茶,你的心都静得下来” 。
这位老人叫成先勤,按辈分曾亿馨要喊他师爷 。十几年前,在前人基础上,他设计了属于自己流派的龙行十八式,并传给了儿子成波 。其实,成先勤更擅长的是做茶 。曾亿馨的到访,正是成先勤一年最忙的时候 。每年这个季节,他都要做一种近乎失传的茶品 。之所以会的人少,主要是由于它工艺繁琐,选料精细 。
文章插图
“我们今天采的茶是拿来做黄芽的,长度要在一点五厘米到两厘米 。采的时候要掰,不能去掐” 。这样珍贵的原料,往往用来制作上等的绿茶 。然而,成先勤却要把这大好的原料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气力,制作成看上去不那么漂亮的黄茶 。
“杀青的温度一般在一百六十度以上,锅底离手心在一尺二的距离,要感觉到烫” 。茶叶要在高温的铁锅内用手翻炒四五分钟,脱水、杀青 。“从明朝的时候,自从开始做炒青茶的时候,就是这个手法了 。第一道杀青主要是要使那个鲜叶去掉青草味,然后让它焕发出芳香味 。我们的黄芽的发酵,它主要是靠闷黄,让它的这个发酵程度不超出百分之十 。每做一锅起来,要用草纸把它包起来 。纸是透气的,在包的时候它不会把茶闷坏 。如果你用其他的布,它可能就对茶就有影响了 。这是古代传下来的 。我们都不晓得它的原理是什么?它的味道,还有它的色泽就是好得多” 。
文章插图
黄茶,是一种分寸感极强的茶,既保持了绿茶的鲜香,又多了一份柔和的特质 。做茶的火候,必须恰到好处 。即使最有经验的老师傅,也难保每次都成功 。“这个要三十六个小时才可能转化” 。成先勤并不是这座山中土生土长的人,但这座山他再熟悉不过了 。在这里,他度过了五十个春秋 。
“这个庙始建于三国时代,离现在一千多年了,原来是破败不堪 。1963年的时候,我们从成都一百多个人到这来,在这里开荒种茶 。那时还没有你,可能连你父亲都还没有 。在这个庙住了十年的时间,这后头最多住了两三百人,这周围的茶园都是我们当时开出来的 。原来庙边上都是种的茶,然后当时的和尚,自己就一边念经,一边做茶” 。
文章插图
蒙顶山的茶园,历史上大多属于寺院 。僧人们相信,种茶、做茶、喝茶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修行 。茶叶发酵三十六个小时后,在烘焙 。如此制作出来的黄茶,黄叶黄汤 。同绿茶相比,轻微发酵的黄茶,口感更加温厚平和 。对肠胃清寒的人尤其适宜 。黄茶制作考究,稍不留神就功亏一篑 。如今,黄茶在中国的四川、湖南、安徽等地都有生产 。这是一道含蓄内敛的茶 。
“我们泡一杯茶,茶都浮在面上,然后逐渐沉入杯底,这使我们领悟到人就是这样的 。开始你不成熟的时候,都是浮在面上的 。但是随着你的经历多,你的知识的增加、社会阅历增加,你就沉下去了” 。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龙行十八式》P3】
推荐阅读
-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手工茶》P4
-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广东凉茶》P6
-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昆仑雪菊》P5
-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他乡故乡之祁门红茶》P11
- 金牌调解热线
- 《匆匆》读后感怎么写
-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他乡故乡之刘茶》P12
-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云南景迈山烤茶》P1
- 《春秋》的作者是谁
- 《别董大二首》的原文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