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甲三辨证腰痛( 四 )


 
6.痰湿腰痛
症状:腰部有形作痛(如条状、菱形、三角形等结节 , 多位于腰骶部) , 疼痛绵绵不已 , 肢体倦怠 , 面色萎黄 , 苔腻 , 脉滑 。
痰湿素盛之体 , 复感外湿 , 两湿相合 , 粘结为痰核 , 故腰骶部出现结节 。 湿性粘滞 , 故疼痛绵绵不已 。 湿邪困脾 , 化源衰少 , 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失于滋养 , 故四肢倦怠 , 面色萎黄 。 苔腻 , 脉滑亦为痰湿之象 。
治法:燥湿化痰 。
选方:二陈汤加味 。
茯苓 , 陈皮 , 半夏 , 甘草 , 独活 , 苍术 , 牡蛎 。
方义:二陈汤为治痰湿之基本方 。 半夏辛温而燥 , 功擅燥湿化痰;陈皮理气燥湿 , 使气顺而痰湿化;茯苓健脾渗湿;炙甘草调和诸药 。 治疗腰痛 , 必加用独活引药下行 , 散风化湿;苍术健脾燥湿;牡蛎咸寒入肾经 , 以软坚散结 , 壮骨益肾 。 诸药合用 , 使痰化湿利 , 经脉通畅 , 通则不痛 。
 
· 针灸治疗
治法:健脾化痰 , 散结通络 。 以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 。
处方:肿块结节处 , 太白 , 丰隆 。
方义:结节处直刺 , 不捻转 , 直至结节底层 , 而后再行捻转提插手法 , 提插时要保持在一定深度 , 即病变部位的深度 , 得气后将针提起向五个方向刺入(合谷刺) 。 合谷刺是与脾相应的刺法 , 可健脾化痰 , 促进结节消散 。 太白为脾经之输土穴、原穴 , 针用补法 , 可健脾化痰 , 与胃经络穴丰隆相配是为原络配穴法 , 可加强健脾化痰之功 , 且丰隆为治疗痰病之要穴 , 《玉龙歌》载:“痰多宜向丰隆寻 。 ”
 
7.劳损腰痛
症状:腰疼痛 , 固定于脊柱两侧 , 静卧疼痛不减 , 晨起疼痛明显 , 轻度活动后疼痛减轻 。
劳作时腰部长期固定一种姿势 , 使腰部某处肌肉长期负担过重 , 气血供给不足而致病 。 动则气行 , 血亦随之而行 , 故轻度活动后受累肌肉气血供给略有改善而疼痛减轻 。
 
· 针灸治疗
治法:舒筋活络 。
处方:阿是穴(大分刺、小分刺)
方义:两块肌肉之间谓之大分 , 一块肌肉中的肌纤维束之间谓之小分 , 刺分肉间即《灵枢·官针》所载九刺中的“分刺” , 针之可舒筋活络 , 疏导气血 , 因为劳损肌肉本身已经受伤 , 而针刺本身为创伤疗法 , 所以手法宜轻 , 以免损伤加重 。
 
8.闪气腰痛
症状:有明显外伤闪挫病史 , 腰部无明显肿胀压痛 , 当体位变动或深呼吸、咳嗽、喷嚏时感到剧烈刺痛 。
外伤闪挫后 , 致络脉气滞血阻 , 活动后 , 外周络脉空虚则疼痛加重 。
 
· 针灸治疗
治法:通经活络 , 行气活血 。
处方及刺法:远刺近动法 。 腰两侧痛则用攒竹 , 脊中痛则用人中 。 痛处轻刺法或刺络法 , 远刺委中放血 , 局部扬刺拔罐 。
令患者直立 , 双脚略分开 , 浅刺远离腰部的攒竹或人中 , 进行捻转泻法 , 边令患者活动腰部;或浅刺压痛点 , 边行捻转泻法 , 边令患者活动腰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