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一口白茶,感受福鼎之味

常听人说:“世界白茶在中国 , 中国白茶在福鼎 。”于是 , 我们怀揣着对白茶的好奇与探索之心 , 跨越1600多公里 , 辗转来到了这个盛产白茶的神秘之地 。?在海拔500多米的福鼎山顶 , 远处是云雾缭绕的远山和连接了天际的东海 , 天气好的时候 , 还能看到海边打渔的小船 。再往近处看就是漫山遍野的茶树 , 砖石路边是斑斓的花朵 , 还有圆滚滚的尚未完全成熟的桃子挂在枝丫间 , 透着一些粉红 , 像少女害羞时颊边的飞霞——我们就在这个如桃花源般的地方开启了白茶之旅 。
初夏时节 , 正是茶园中难得清闲的时候 , 福鼎白茶“教父级”人物陈兴华主任以及鼎白茶业创始人、非遗传承人王传意先生作为此次探索白茶之路的引导者 , 用根植于本土、传承家族几代的生活哲学为我们讲述了人与茶之间的故事 。陈兴华王传意?不过 , 不管传授心得的老师多么富有经验 , 讲述的又是多么动人 , 耳闻永远不如自己的切身感受 。为了体验到两位先生所描述的白茶的美好之处 , 我们品饮了他们私人收藏的陈年白茶 , 还针对产地不同、年份不同的白茶进行了盲评 。?我曾喝过很多款白茶 , 福鼎白茶、政和白茶还有云南的月光白 , 却很少将两种等级一样的茶 , 或是产地等级相同年份不同的茶放在一起公平的品鉴 。如何靠味觉去评判一款茶的产地和年份 , 对于并不专业的我们而言实在算得上是一件难事 , 不过好在我们还有热爱与好奇之心 。对政和与福鼎的白茶盲评对比感兴趣的 , 当然也不止我一个 , 大概出于凡事都喜欢排出一个等级的心态 , 所有的读者都对结果充满了期待 。也许是我们并不专业 , 也许是我们对滋味没那么敏感 , 真的同时喝两款茶叶的时候 , 每个人所认为的好就都不一样了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 每个人喜爱的口味不同 , 对于两款不同风味的好茶 , 哪里能有什么好坏之分呢??六大茶类中 , 白茶的制作工艺最少 , 只需要萎凋、干燥 , 便能成为可以喝的茶 。但也正因为步骤简单 , 想要做好就成了一件复杂的事情 。王传意先生和我们说 , 想要品尝到7年之后带有巧克力香和淡淡奶香的陈年银针 , 水分的控制至关重要 , 他所坚持的72小时日晒萎凋 , 也是在几年反复的实验中得到的结论 。
除了学习和喝茶 , 我们当然还有一些更加轻松快乐的回忆 。嵛山岛和翠郊古民居是来到福鼎之后不得不去的地方 , 我们自然也不能徒留遗憾 。到海岛上的那日 , 天气只能用一句歌词来形容:“吹呀吹呀 , 我的骄傲放纵 。“不过即使下着雨 , 岛上烟雾朦胧的样子也是美极的 。我们一路互相叮嘱前行 , 偶尔也会被这景色吸引 , 不顾风雨 , 将美好的回忆定格 , 永远的留在照片里 。
翠郊古民居与其他保留下来的大户人家的宅院不同 , 青砖黛瓦 , 朴实无华 。这是由于吴家世代经营茶叶生意的缘故 , 为了避免在院中摊放的茶叶沾染上异味 , 整幢宅子才没有上彩 , 直至现在依然有些吴家后人居住于此 , 以茶为生 。作为爱茶之人 , 我们欣然在这古宅中体验了来自百年传承的吴家茶叶 , 在另一个空间感受着与以往都不同的饮茶之味 。在老建筑里喝着白茶 , 听着吴家后人讲述着老宅里生离死别的故事 , 曾经人声鼎沸的岁月时光和如今寂寥无烟的场景 , 带不走的岁月 , 都镶嵌在了建筑里 。
旅行最诱人的 , 不是计划之中的圆满 , 而是来自路途上的意外之喜 。我们的意外之喜便是参观了“漂亮的房子“综艺中吴彦祖所建造的那幢木屋 。背靠青山 , 屋子庭院下方就是潺潺的溪流 , 屋前有一小片茶园 , 还种着几颗桃树 。坐在庭院的石凳上 , 眺望远处的山 , 描绘着山间流动的云雾 , 看近处的溪流 , 瞧身前蹁跹的蝴蝶 , 手旁可能放着一本书 , 当然不可少的还有那杯茶 。即使没有书 , 就这么静静地发呆 , 也是极大地享受 。
说起来 , 白茶和福鼎再合适不过 , 同样都是初识时清淡 , 长久时醇厚 。一杯白茶 , 蕴含了整个福鼎之味 。【饮一口白茶,感受福鼎之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