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拥有悠久茶史、茶叶发源地(很有可能,学界尚无定论)、顶级茶叶出产地不是没有原因的 。就像法国等旧世界国家和美国、澳大利亚等新世界国家的好酒产区,都是倚赖天成的自然条件,以此为基础培养最适合当地的酿酒葡萄,才能酿造出好酒 。中国也一样 。如果说上帝给了法国最好的自然环境来种植葡萄以制佳酿,那上帝无疑也给了中国最好的自然环境来种茶树制好茶 。
茶树生长对土壤条件、生态环境、降雨和温度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
从温度来看,茶树生长季节月平均气温在18摄氏度以上为宜,最适气温20~27摄氏度,生长适宜的年有效积温在4000摄氏度以上 。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茶树主要在北纬6~22度之间分布最集中,而中国国土在这个纬度范围内面积十分广大 。
从降雨量和湿度来看,茶树适宜的降雨量在年平均1000~2000mm,生长季节的月降雨量在100mm以上,相对湿度一般以80%为佳 。在世界同纬度热带、亚热带地区很多为荒漠或草原,温度条件符合了,水量却不足 。幸运的是,我国就正因地形和海陆位置因素,受季风影响显著,因此我国的亚热带地区在高温季节降水丰沛,气候温暖湿润,茶树才得以生长 。
此外,茶树还有耐阴的特性,喜弱光照射和漫射光(有树阴的遮蔽或云雾的散射) 。也就是说,不仅要有热、有水,光还得恰恰好,这正是为什么有“高山产好茶”一说——因为高山集合了各种适宜的自然因素:多云雾,温差大,漫射光多,曰照时间短,湿度大,芽叶持嫩性较强,有利于提高茶叶香气,有好的滋味和嫩度(但并不是山越高越好,而平地也有产好茶的 。重点在于是否有综合适宜的自然环境)——我国山地、丘陵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
茶树喜欢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要低)、呈酸性或微酸性反应的砾质、砂质土壤 。知道我国的一个显著地质特点吗?古代红色风化壳分布范围很广 。呈红色是因为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这样的土壤呈酸性 。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确实很多地方拥有适宜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而这正是做高端好茶的前提 。以下以竹叶青、西湖龙井和安溪铁观音产区的自然环境为例说明 。
竹叶青属绿茶类,产区位于“三峨之秀甲天下”的峨眉山,茶园主要位于峨眉山海拔800~1200米山中 。气候方面,峨眉山以多雾著称,常年云雾缭绕,雨丝霏霏,存在着被世界气象气候学界称奇异的“华西雨屏”气候现象 。同时,8.5亿年的地质生长史,再加上相宜的气候、生物条件,因而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天然肥沃 。峨眉山为世界自然遗产,远离现代工业污染和辐射,拥有多达5000余种野生植物组成的庞大的植物基因库配置的生态链,物种丰富,构成完整复杂没有污染的峨眉生态圈 。也因为有如此的自然,峨眉山产茶历史悠久,于唐代就有白芽茶被列为贡品 。明代峨眉山白水寺(今万年寺,也就是竹叶青茶园所在〉种茶万株,采制入贡 。唐代学者李善在其所著的《眧明文选注》中记载:“峨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 。”
又好比居中国名茶之冠的西湖龙井,龙井茶区分布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岭之上 。茶区里傍湖依山,气候温和,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加上土壤结构疏松、上质肥沃,因而茶树根深叶茂,常年莹绿 。这西湖群山产茶巳有千百年的历史,在唐代时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龙井茶,大约还是近百年的事 。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曾在龙井茶区的天竺作诗一首,诗名为《观采茶作歌》 。
又比如铁观音产地安溪县 。戴云山支脉从漳平市延伸安溪境内,地表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县内多山,3000多平方公里,80%为山地,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000多座 。温润的海风从东面吹来,给安溪带来了充沛的降雨 。全县24个乡镇,大部分都属于内安溪山区 。这里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季节性变化明显,具有相对低温、高湿、多雾的气候特征,为优质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更难得的是,安溪虽近海,却有崇山峻岭相阻隔,不受海风侵扰 。在整个小气候区内,茶区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没有污染 。香气好的铁观音多是生长在高海拔的内安溪山区,那里云雾多,曰光漫射,紫外线强 。茶叶部积累较多芳香物质,茶叶叶质厚、柔软、嫩性强 。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使安溪成为一个纷繁复杂、琳琅满目的茶树品种宝库 。现在县内仍生长着许多野生茶树品种宝库 。
【二 郎咸平说茶:一方水土一方人】祖国大好河山,名茶遍布大江南北,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毫无疑问我国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地区拥有出产高端好茶的自然基础,但这仅仅是前提条件而已,让我们来看看中国茶人们做了些什么 。
?
推荐阅读
- 三 郎咸平说茶:中国式的自我追求卓越与珍藏自然
- 为什么出现股市二八现象
- 护肤十二秘笈让皱纹去无踪
- 如何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
- 二手房网签了可以退吗
- 高二孩子太任性怎么办 高二孩子浮躁家长怎么办
- 四 郎咸平说茶:摆正制茶人的地位
- 五 郎咸平说茶:龙井茶之殇
- 六 郎咸平说茶:权威第三方的缺失
- 八 郎咸平说茶:立顿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