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安化马帮与茶马古道

一、马帮由来
资水古称益水,又叫蚩尤江 。据新化县梅山文化研究协会考证:安化思游区域留下了部分与蚩尤有关的史料、遗存和风俗,该地地名以“蚩尤”而命 。后来,因避讳而改成谐音“思游”,一直沿用至今 。蚩尤部落联盟为了战争的需要引进优良马种并大量繁殖 ,以供运输和骑兵作战之需 。此为安化及古梅山地区养马的起始阶段 。
在安化置县(1072年)以前,据史料记载,周显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吴,勾践子孙为逃避楚王的逼害,改姓梅 。汉高祖五年,吴芮封为长沙王,梅随之来到湖南,以益阳梅林为家,在安化新化一带繁衍生息,势力逐渐壮大 。后因长期征战,官兵围剿,人马溃散,东晋南北朝时期,梅山越人大批北迁皖鄂交界山区,留居梅山一带的越人大为减少,至隋唐时逐渐与当地汉人融合,再不见史籍,那时马便是他们作战及生活的日常交通工具,马帮便由此遗留至今 。
还据资料记载,洞市亦有红公的传说,红公乃当年李闯王部下,生就一幅红脸,被称为“红公”,起义失败后,不满朝中统治,隐姓埋名在今洞市响铃坡一带立寨为王,杀富济贫,深受百姓爱戴,康熙年间被破,当时,他们的交通与运输的工具仍然是以马为主,史称红公寨 。
二、马帮在梅山土著居民生产生活中的地位
安化、新化、冷水江、邵阳、隆回古称梅山,其中安化为梅山中心 。
土著居民多苗、瑶,侗族是蚩尤南方原始部落联盟的重要一支 。蚩尤兵败后,大本营的土著居民仗着山势险峻和民风剽悍,不服朝廷,不通中国,但为了自身生存和生活所需不得不与外界尤其是生产力发达的中原地区通商贸易 。用本地的茶叶、桐油、茶油等特产与中原及沿海地区交换食盐、布匹等生活日用品 。而当时商品最便利的运输工具是马匹 。蚩尤战时留下的军用马匹便成为民用的商贸运输工具 。
宋神宗年间,朝廷派军镇压梅山南蛮,大小战事数百起 。梅山人民一次次用步兵和骑兵粉碎了朝廷的镇压,马匹在战时大多服务于战事 。朝廷最后一次杀梅山人5000余众,血流成河,梅山土著居民几乎全迁湘西、贵州等地,马匹也随之迁移 。明朝初期,洪武帝“血洗湖广”,省内繁华地区的居民纷纷迁往深山老林的梅山地区,而迁来者鲜用马匹工具,致使梅山马匹的数量日渐减少,养马进入低谷时期 。
后来,随着“茶马古道”的形成,马帮发展冲出了低谷 。清末至民国年间,由于印度等国广兴茶园,英国等列强打压排挤中国茶叶,从而使安化和国内茶叶及贸易由兴转衰 。马帮运输业务锐减,马匹数量也越来越少 。民国末年,只有少量地主、乡绅养马,专作代步之用 。
三、“茶”与“茶马古道”
【四川安化马帮与茶马古道】安化素称茶乡,产茶历史悠久,唐宋时期,茶叶产量誉甲天下 。明时期,所产“云雾茶”、“芙蓉茶”驰名中外,成为朝廷贡品 。明嘉靖年间创制黑茶远销西北诸省 。到16世纪,安化黑茶取代四川茶叶,居全国领先地位 。万历二十三年,当局颁布《黑茶章程》正式定为远销西北的官茶 。清咸丰四年,粤商来县制作红茶,成为湖南红茶的代表茶,称“湖红”,与安徽“祁红”、福建“建红”鼎足而三,成为中国正宗红茶产品,畅销欧美各国,俄英等国茶商有“无安化字号不买”之说 。
自此,运输茶叶的船只、马队格外繁忙,养马之风渐兴 。从资水的唐家观,经江南、陈王、洞市,至新化,为了方便马帮运输茶叶等商品,商家集资修建了数百里的青石板茶马专道 。现存于江南至洞市黄花溪老路的青石板古道,便有数段长达几华里 。尤以黄花林场腰子界的一段保存最为完整 。陈王次庄至山口一段、洞市老街一段、永锡桥一段居其次 。黄昏不妨与友人结伴同游洞市老街座子坳一段,尽情领悟乡村的古韵静谧,茶马古道的历史沧桑 。
历史和语言学家李敖说:“我喜欢做唐朝人,我不喜欢喧闹浮躁的现代生活” 。是的,做一回唐朝人,明清古人,作长衫马褂,骑梅山矮马,在月夜的乡村,在青石板茶马古道上,看马帮驮着茶叶结伴而行,听驮铃叮铛,蹄声嗒嗒,将是何等滋润的历史体验 。
四、马帮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地处湘中的安化县,是古梅山腹地 。地域文化独具特质,骁勇尚武是梅山人的传统,同时也融入了梅山人的性格 。在江南镇锡潭村龙山坪土地庙有一副对联,上联为“兴起人文由地脉”,即为地理环境对人的性格潜移默化、对地域文化影响至深的精准注释 。与梅山人打交道,你敬他一寸,他一定会敬你一尺,质朴、爽快、热情、感恩是梅山文化的情感特征 。同时马帮及“茶马古道”也将外地先进的文化传承引进,使梅山文化具有包容性 。梅山人从中原学习引进的造纸术,一直保存沿袭至今 。纯手工工艺一丝不苟,传统工序一成不变,是传统造纸术的活化石 。现在洞市老街仍保留有数处造纸手工作坊,所造土纸畅销全国 。
梅山文化的另一特质是崇尚读书,耕读治家 。清代著名书法家黄自元、两江总督陶澍、云贵总督罗绕典皆为科举出身的安化人 。
打擂茶、熏腊肉、腌制酸干菜、酿甲酒是本地饮食习惯和传统 。民居多为纯木结构,盖青瓦或树皮,依山傍水,冬暖夏凉 。
“马帮”和“茶马古道”,凝聚和集中了物流和人流 。在“茶马古道”经过的好些水陆、陆陆交汇点,慢慢而自然的形成了集镇、驿站,以方便马帮和过往商贾行人买卖商品,住宿歇足 。唐家观、江南古镇、永锡桥、洞市老街、新化圳上、白溪、隆回滩头、宝庆这些老市镇,便是随“茶马古道”诞生、发展而来的 。
梅山人对马既崇敬又依赖,民间木匠用的架板工具称“木马”,小孩夹竹竿玩耍曰“竹马”,这些俗称沿袭至今 。在洞市,至今还传承着这么一个民俗:入春以后,早晨放牧叫“春露牛,夏露马” 。这里习惯于用“马”命地名和其它建筑物名称,如白马村、鹿马村、鹿马溪、马尾上、马嘴坳等等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全社人民兴建了一座水库,便命名为“奔马水库” 。
五、马的禁忌与马帮特点
骑马拜访亲友,必须在门前十余步提前下马,否则视为对主人不恭 。公马与骡子同行时不能太近,否则马误以为骡子为母马,纠缠误工 。生马相遇时,必须下马牵缰,以免相互斗殴 。安化的马均为公马,不使用母马,也不买母马来繁殖后代 。
——娱乐性 。游客骑马穿行于林荫幽径,仰望蓝天白云,观赏青山绿水,静听百鸟啁鸣,顿生乐趣,心旷神怡 。
——坚韧性 。马主牵着马行走在大山之中,经年累月,默默无闻,风雨无阻,自强不息,体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马帮精神 。
——传承性 。马帮历史悠久,至今未衰 。随着交通发展,马帮很有可能濒临绝迹的危险 。但旅游业正在兴起,骑马赏景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将形成一个精神文化消费热点,马帮可望得到发展,永久传承 。
六、与马帮相关的历史遗存
洞市村肖家湾、锡潭村的彭家湾及从江南到新化的茶马古道边有栓马石桩数十处 。本地清代民间的木雕、石雕均有马的生肖图 。贺氏宗祠的牌楼上有两幅与马有关的壁画,一幅是画着一个人牵着一匹背着贵重物品的马在一起,另一幅是一只猴子骑在马上,至今图案依稀可辨 。位于洞市毛坪的清代名臣陶澍祖坟,有石马2匹,高1.5米,长2米,造型美观,艺术价值高,保存完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