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定 , 太姥山所在的福鼎茶区在茶业发展历程中 , 也曾引进过绿茶、红茶、花茶等制茶工艺 , 并延续至今 , 而且还创制出被誉为闽红三大工夫之一的白琳工夫 。但值得庆幸的是 , 古白茶并没有因此在福鼎湮灭 。那些隐身在崇山峻岭之中的太姥山原著民和僧侣们 , 由于缺乏与外界的交流 , 仍执著地沿用晒干或阴干方式制茶自用 , 无意间将古白茶制作工艺保存了下来 , 并默默延续了千余年 。山民这种自制的茶 , 俗称“畲客茶”、“白茶婆” , 至今仍有 , 我们在太姥山区的农村还可以喝到 , 山民们将这种茶泡在大茶缸里 , 味道相当清爽 , 而且久置不馊 , 是夏天防暑良饮;太姥山区还有一项民俗 , 清明祭墓时顺手采摘一些茶叶芽芯 , 回家后放在灶台烘干 , 留作“退火”之药 , 其成品类似白毫银针 。遗憾的是 , 正如古白茶罕见于典籍一样 , 太姥山的古白茶也一直沉默不语 。好在外人朝山偶尔也得到过太姥山古白茶的款待 , 有心人就顺手记录了点滴 。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太姥山出白茶的最早记载是唐陆羽的《茶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陈椽教授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 , 是南三百里之误 。南三百里是福建的福鼎 , 系白茶原产地” 。其实 , 这句话也不是陆羽的原创 , 他也是从《永嘉图经》上摘录来的 , 《永嘉图经》是隋唐时期的温州地方志 , 可惜已经失佚 , 但这个时期的永嘉县只在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至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间存在 。陆羽的这项记载 , 让我们获得一个重要信息 , 太姥山的古白茶早在隋朝时就已被外人所知 。《中国名茶志》综述部分还根据其他线索推断 , “福鼎大白茶良种可上溯至唐咸丰年间” 。陆羽《茶经》在记载名茶产地时 , 将福州摆在岭南道的第一位 , 当时的太姥山隶属福州长溪县 , 这里所说的福州茶有没有包括太姥山茶 , 很值得探讨 。
大约到了明朝 , 太姥山古白茶开始走出山门 , 有人还给它取了个很贴切、很雅致的名字 , 叫“绿雪芽” , 并很快在名茶丛中占据一席之地 , 这就是明《广舆记》所说的“福宁州太姥山出名茶 , 名绿雪芽” 。明末清初时 , 太姥山茶(尤其是绿雪芽)的名声更盛 , 清初周亮工《闽小记》、郭柏苍《闽产录异》、吴振臣《闽游偶记》、邱古园《太姥山指掌》都有绿雪芽茶的记载 , 汪懋麟还诗赞:“贻我绿雪芽 , 重比南山贾” 。另外 , 明谢肇淛《太姥山志》中有太姥山人种茶的记载 , 清傅维祖《太姥山寺产印册》对太姥山寺院茶园进行登记 , 明陈仲溱看到有人在太姥山古道上卖茶 , 可见此时的太姥山区不但广泛种茶 , 而且开始出售;明林祖恕、林爱民和清王孙恭、谢金銮等游太姥山时 , 曾将太姥山山茶烹煮着喝 , 这也与白茶出水较慢的茶性相一致 。可见 , 当时太姥山茶种植和精加工的历史不会晚于明朝 , 其上品就是被世人视为珍品的绿雪芽 。
但绿雪芽是不是白茶呢?其实前人就已经告诉我们了 。清邱古园《太姥山指掌》记载 , 太姥山平岗 , 有十余家人种茶 , “最上者太姥白 , 即《三山志》绿雪芽茶是也”;民国卓剑舟著《太姥山全志》时就已考证出:“绿雪芽 , 今呼白毫 。香色俱绝 , 而犹以鸿雪洞产者为最 。性寒凉 , 功同犀角 , 为麻疹圣药 。运售国外 , 价与金埒” 。另外 , 太姥山一片瓦寺(鸿雪洞旁)的僧人至今仍沿用古法制作绿雪芽 , 还每年架梯到鸿雪洞顶采摘野生茶树的芽 , 晾晒成茶后待客 , 成品如白毫银针 。由此 , 我们不难断定 , 古人所说的绿雪芽茶 , 就是今之白毫银针的前身 , 为太姥山古白茶之上品 。
【福建太姥山人保存了古白茶制法】
推荐阅读
- 2020中考总分多少分福建
- 我曾跨过山河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下一句是什么 我曾跨过山河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下一句
- 福建有哪些特产
-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下一句
- 福建是广东的吗
- 福建简介 福建省概述
- 福建安溪茶文化
- 福建中秋节吃什么 福建中秋节吃什么菜
- 福建旅游,去世外茶园当茶农
- 福建安溪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