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茶合璧:艺术珍品

在我国很早的时候就有漆器和茶结合的现象,自从汉朝以后,开始慢慢兴盛起来 。漆茶合璧,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
茶乃南方之嘉木,漆亦为江南之特产 。远在东汉晚期瓷器发明之前,漆器已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 。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木碗,表明距今六七千年前,人们已掌握了髹漆工艺 。而楚汉漆器的丰富多彩,更展示了当时制漆业的灿烂成就 。
我国的茶文化,自汉代以后,开始慢慢兴盛起来 。从文献记载看,汉时王褒《僮约》已有“烹茶尽具‘酉甫’已盖藏”及“武都买茶杨氏担荷”语 。晋代杜毓则撰有《荈赋》一篇 。及唐宋圣茶仙们独钟瓷器,视漆器若无睹 。出土文物也表明,崭露头角的东汉青瓷已能生产出多种类型的饮茶器皿 。可以这样说,漆器天然不是茗饮之具,而茗饮之具天然是瓷器 。
这种漆、茶无缘的情况,与古人对漆器及饮茶有着客观科学的认识有关 。漆器虽然能髹饰雕琢出绚丽的画面和玲珑的图案,但对人体有不良影响,在100度高温下,这种情况尤为明显 。而饮茶讲究的是原汁原味,清纯自然 。两者如同水火 。但也有例外 。这里介绍的二件茶壶,均出自清代著名制漆匠师卢葵生之手,由此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高超的制作技艺和典雅的审美追求 。不过这两件茶壶是实用,还是仅供观赏,就难以考证了 。
卢葵生,名栋,生活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扬州 。当时的扬州经济繁荣,百工云集,文化艺术盛极一时 。卢家世业漆工,祖父映之,父慎之,均制漆名手 。钱泳《履园丛话》,有云:“大而屏风、桌、椅、窗槅、书架,小则笔床、茶具、砚匣、书箱,五色陆离,难以形容,真古来未有之奇玩也 。乾隆中有王国琛,给卢葵生以丰厚的滋养 。顾千里在《漆沙砚记》中称其“尤擅六法,优入能品,交游多文学之士” 。因此凡是他创作的漆器,无不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这两件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漆茶壶,以锡为胎,巧妙地借鉴和模仿紫砂茶壶的造型和装饰,漆茶合璧,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
其一,角屑灰锡胎漆壶,通高12.5厘米 。漆灰中掺有牙质或角质沙屑,从而使褐黑色的漆皮表面呈现出黄白色的碎点,灿若繁星 。壶身正面刻四言铭文四名:“读得意画,赏及时花,竹炉细煮,聊试新茶” 。背面刻“坡雪斋茗具”,及署款“小石铭,湘秋书,葵生刻” 。其二,梅花纹钢胎漆壶,底径14.2厘米 。由于先在锡胎上敷黑色漆灰,然后再罩上若干道紫漆,故而刻器从造型到色泽,皆酷似紫砂茶壶,若非细察,几难分辨 。壶身一面刻有梅花纹,因漆层丰厚,刀痕很深,颇具钝拙老辣的趣味 。另一面刻四言铭文:“竹叶浅斟,梅花细嚼,一夕清淡,几回小坐”,落款“葵生”和镌“栋”字小方印一枚 。
卢葵生生活的时代正当制壶名家陈鸣远之后,许多文人雅士都参与制壶,自篆自刻上诗书画印,所谓“字随壶传”,“壶随字贵” 。而这种风气也给卢葵生的创作以很大的影响 。从这二件仿紫砂漆壶看,卢葵生对紫砂壶有很高的鉴赏水平 。尽管借壶铭点明主题,是受陈鸣远等的影响,然而在壶形设计和表质处理上,却避免了陈氏的那过于精细,“不免纤巧”的弱点,而以大彬壶为旨归,追求古朴稚拙、自然天成的艺术美感 。
【漆茶合璧:艺术珍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