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唐时期就有人曾冠以茶叶十德“礼仁让表敬意...”古时结婚时就需要用茶来敬高堂之上的父母双亲,更是有以茶会友的人们 。
【细数茶叶十德 礼仁让表敬意】小时候吃饭大人们是给了很多规矩的,第一碗先恭恭敬敬地送到老人手中,依此类推,最后一碗是自己的 。吃饭的时候不能大声说话,不能互相开玩笑,随时注意老人是否需要盛饭、拿干粮什么的 。不能一只手给长辈递东西,端碗也有讲究,用五个手指头竖起来抓着饭碗不行 。喝稀饭不能嘘溜嘘溜地出声,吃东西嘴不可呱唧呱唧地响,只能吃自己面前的饭菜,不可用筷子满盘子里拨拉找肉吃 。如果违反这些规矩,大人们当时在饭桌上也不会大怒,有时会瞟一下、瞪一眼,再不管用就用筷子拨拉你的筷子 。这些还是不能制止你的无礼,那么饭后轻者挨熊重者一顿胖揍 。
当然,这说的是一般的家常饭,如果来客人了,家里一切女宾及孩子均不得上桌 。等客人酒足饭饱,撤下饭食再吃,而且剩下多少吃多少 。老人如果喜欢喝几盅,要等到他老人家喝完酒,再一起动筷子吃饭 。小孩子当然没人愿受这样的约束,为此挨打被骂也是常事 。但是,当自己成为饭桌上的家长之后,开始使用老人们传下来的规矩规范自己孩子,这一切就变得十分自然,顺理成章 。
饭桌上有这样一些规矩,却没有形成文字类的规范,执行起来就比较随意,有的家庭很注意这些礼节,有的就显得无拘无束 。茶,就不一样了,从开始就有一种风气左右着它,而且成为一种精神代代相传 。孔孟等山东老乡创立了影响世界的儒学,虽然先哲们没有在自己的言论中对茶说三道四,但儒家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被后来的茶人拿来作为茶事的典章礼仪,明确告知大家喝茶的时候,脑子里不能没有仁、义、礼、智 。乐于喝茶的中国人其性格应像一碗好茶,绿油鲜嫩的茶树叶子,温润如玉的成品茶叶,似有似无满是神秘的色汤,回味悠长绕梁三日的茶香 。置身其中做到平和、醒脑、智慧、远见、识人,哪怕喝上茶兴奋也只能借着茶劲去自省、养廉、修德 。
其实,这就是吃饭时大人们脑海里的规矩 。把茶叶放到壶里用开水冲下去,然后倒出大半杯再倒进壶里,这叫打一打,让壶里的茶叶更充分地受到刺激,之后再开始倒茶水 。第一碗茶水当然是给客人或者长辈,如同饭桌上的第一碗饭 。喝茶的时候小孩是可以上桌的,但不是让你喝茶,而是给大人们添水倒茶 。小的时候我经常干这样的活,可是真正捞着喝一杯茶水,还是上了大学以后 。老家福建龙岩的同学林钟明,每次放假返校总是带两样东西,老母亲做的闽西南风味的泡菜,自己从深山里采摘的老茶树叶炒得茶叶 。我的喝茶习惯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作为回报,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求老爸从青岛运来青啤几箱,送给林钟明带回龙岩老家,结果惹出笑话 。老乡们都是第一次喝啤酒,说有些马尿味,实在喝不来 。此话一出,林钟明大怒,先是自己大喝一顿,又把剩下的啤酒全部摔碎 。前不久我们同学聚会,林钟明还为此道歉,但就是那些啤酒练出了他的酒量,每次到济南都是我们被林钟明打败 。这是一起典型的南北融合的成功案例,林钟明让我恋上了茶,我用啤酒打通了他的脉络,成了龙岩“酒仙”,锤炼出一个廉洁清正的政府官员,又转场成为企业家 。
唐代有一个叫做刘贞亮的人,经过思量,给茶冠以“十德”:尝滋味、养身体、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 。
琢磨琢磨,说了半天,不就是要表达这样一个心愿吗?中国人在国外的形象差点,有的是文化和认识的差异,如被外国人笑话的“男人拿单反,女人打把伞”;有的纯粹是我们多少年来的“失教”,把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全扔到了九霄云外:大声喧哗,不排队,公共场所抽烟,乱扔杂物……的确让人烦,身处异国他乡,有时候我都不好意思啊 。同胞们提着茶壶边走边喝,到处欣赏美景,抢购奢侈品,看出我们对茶的深情 。可是,喝茶要有茶境,人静、心净 。宋人欧阳修就说:“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 。”正是如此 。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茶能静气养神,对于爱茶之人来说茶是良品可以治病,若是喝上一杯茶,那么滋味回味无穷 。
温馨提醒:文章涉及疾病或医药内容的,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推荐阅读
- 下 历史上的晋商茶叶战争
- 五香荷叶蛋的做法
- 上 历史上的晋商茶叶战争
- 邓丽君《茶叶青》
- 细数最适合备孕女性的运动
- 应惠君身残志坚做茶叶
- 茶叶送三不送四是啥意思,茶叶为什么不能乱送人?
- 茶叶沉底好还是飘着好,茶叶不沉底是不是好茶?
- 一个个卷起来的茶叶是什么茶,有一种茶叶是卷起来的
- 如何鉴别利川红茶的品质,利川红茶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