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中茶可能导致的副作用

     

茶经中茶可能导致的副作用

文章插图
      《茶经》中也涉及到茶可能导致的副作用 , 但都归结于茶的采造问题 。例如: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 , 性凝滞 , 结瘕疾 。”又 , “采不时 , 造不精 , 杂以卉莽 , 饮之成疾”(“一之源”) 。此外 , 茶的作用也牵涉到地道的问题 。所谓“茶为累也 ,  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 , 中者生百济、新罗 , 下者生髙丽 。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 , 为药无效 。况非此者 。设服荠苊 , 使六疾不瘳 。知人参为累 , 则茶 累尽矣 。”(“一之源”)也就是说 , 茶和人参一样 , 有地道出产的问题 。非地道产品 , 就会没有效果 , 更不用说饮用伪品了 。唐代的茶 , 无论是其成品的样式、调制茶液的方法、饮用茶汤的要求 , 都己 经和明代以后大不相伺 。
【茶经中茶可能导致的副作用】唐代茶的成品主要是饼茶 。饼茶的制造 , 简而言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 , 茶之干矣 。”(“三之造”)这样制出来的茶 , 属于不发酵的蒸压茶类 。这样的茶通过“蒸青法”的处理,比原始的直接用水煮茶叶又进步得多 。《茶经》中的茶饼经过蒸法杀青 , 使茶叶 的有效成分含量不会过于丧失 。但从制作和饮用来说 , 则未免过于烦琐 。其实最原始茶法 , 与煮蔬菜汤饮用没有太大的区别 。唐 , 皮日休云:“季茨(陆羽的字一笔者注〉以前称茗饮者 , 必浑以烹之 , 与夫瀹蔬而啜 者无异也 。”
本文提到 , 许多植物性饮料就是在采用植物做蔬菜羹汤中逐渐发明的 。这样煮饮的茶 , 如果再加上谷物一起煮 , 就成了晋代已经进入市场叫买的“茶 粥”或“茶羹”了 。将茶煮作粥或羹饮 , 是从做菜汤法一样 , 都是早期茶饮的初 级形式 。最晚到三国时期 , 茶饮的初级形式开始逐渐改变 。本文前面提到的三国魏 , 张 揖《广雅》就已经采用了“釆叶作饼”法:“欲煮茗饮 , 先炙(饼)令赤色 , 捣 末置瓷器中 , 以汤浇覆之 。用葱、姜、橘子笔之 。”这已经具备了唐代饼茶的雏形 。这样“汤浇”出来的茶 , 实际上是含有其它植物成分的羹汤 , 浑浊浓稠 , 众 味杂陈 。寒性的茶叶 , 配合辛香温热的葱、姜、橘子 , 从中药配伍的角度 , 应该是更加适合保健需要 。这样的茶饮 , 实际上就是配合他物制成的、类似中医汤剂 的“茶汤” 。《唐本草》认为茶作饮 , “加茱萸、葱、姜等良” 。这是由政府编修的本草书明文肯定的制作茶汤法 , 但这样的“茶汤”显然无法突显茶的真香清气 。
对于崇尚品茶、将饮茶作为精神享受的人士来说 , “茶汤”古法是不受欢迎的 。
从《茶经》的记载来看 , 唐代的茶饮实际上有还有多种方法 , 其中民间的一 些方法与陆羽所载相比 , 有所不同:
“饮有桷(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 , 乃斫、乃熬、乃炀、乃舂 ,  贮于瓶缶之中 , 以汤沃焉 , 谓之庵茶 。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 , 煮之百沸 , 或扬令滑 , 或煮去沐一斯沟渠间弃水耳 , 而习俗不已 。于戏!”(《茶经.六之饮》〉其中加辛香食物同煮的古老的保健“茶汤”法 , 虽然直到唐代还在民间流传 ,  但却受到陆羽的鄙夷 。陆氏将这样的配伍保健茶汤看成是阴沟、下水道的废水 , 可见至少在《茶经》中已经显现出这样一个趋向:饮茶保健向品茶寻趣发展 。品 茶属于为精神生活 , 喜好者会以此为乐 , 逐渐形成为社会风尚和习俗 。《茶经》对推动唐代茶的兴盛 , 发挥过不可磨灭的作用 。
温馨提醒:文章涉及疾病或医药内容的 , 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推荐阅读